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冷静评估日本地震的后续影响
日期: 2011/04/18 11:15 评分: 6.67/3
中文导报时评 作者 庚 欣

一场特大地震瞬间袭来,使世人对日本更加关注。这里有两种议论比较有代表性。一是“日本二次崛起论”,二是“日本崩溃论”。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70年前中国的“速胜论”与“亡国论”。很明显,二者都略显偏颇。

一,“崛起论”不合时宜

不错,日本曾在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这次地震同样可能使日本在遭遇特大危机的同时也面对一个崭新的契机。但是,在目前日本岌岌可危、世界忧心忡忡之际,即便我们需要大的战略眼光与胸怀,但也还不是讨论震后美景的情境。就如同对一位刚受重创的伤者,不抓紧救援治疗,而讨论今后是否争取残奥会金牌,善意可佳,但不合时宜。现在需要做的是认真观察日本这次地震及震后效应,尤其应研究日本的具体国情即社会经济的发展特质与地震的互动关系。

首先,日本是一个岛国,战略迂回空间小,且资源匮乏,80~90%的资源依靠进口,且国内分工高度发达,日本全国乃至与海外的经济功能都是有机整体,许多产品都是经过一个系列产业链形成的,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牵一发动全身”。这种“体质”是在长期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形成的,与中国一直在宪法中明记“备战备荒”,各地区注重“自给自足”的情况有所不同。

因此,只要国际或国内稍有变化,就会对日本整体造成连带影响。日本高技术分工体制的特质是发达与效率,但同时也很脆弱,不易对抗突发的重大战争及自然灾害。这次地震后,电车马上关闭,汽车加油排队,自行车成为最灵便工具,被抢购一空。越发达的越失灵,越原始的越管用。这当然不是主张“反现代化”,而是要面对日本这种现实,这样才能对日本震后的形势及困难作出准确的评估。

另外,人们一般比较注视地震、海啸等恐怖画面,对“核”也大都担心其泄露等表面威胁。其实对日本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地震及核事故造成的长远影响。一是电力不足。日本如果停电,会是什么局面,这是需要全新对应的,而且这可能是长期的压力。二是这次人们对核电产生了恐惧感,这种民意会直接影响今后日本的“核政策”。本来日本就有广岛长崎核打击的历史记忆。这次的冲击可能更大,因为地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很难预估。目前日本核电占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日本作为资源短缺国家,如果有效利用核能,将成为综合课题。当然还有核污染带来的“禁运”,更会使外向型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因此,日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崛起”等讨论应当缓行。

二,日本并未遭受“灭顶之灾”

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污染三位一体,构成“复合危机”,确实处于“65年来最大的危机”之中。对日本及经济普遍持悲观评估,日本似乎真要“沉没了”,“崩溃论”气氛在日本内外弥漫。

可是,日本并未遭受“灭顶之灾”。首先,日本已经从一个产业型大国转型成为一个研发型大国,在遍布全球的经济布局中,日本的资源及资产大量在海外,生产基地大都在海外,消费也大量依赖国外市场,日本过去是“加工大国”,现在正在成为一个研发“头脑”的存在,不仅包括生产技术、管理,还有营销等各个领域。今天评估日本的实力,不再是传统上的工厂及产品数量,而是创造这些高科技产品附加价值的研发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个人及运营机制。中国30年前开始改革开放,而日本当时就宣布已结束战后的追赶现代化时代,迅速转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以技术立国为目标,有效利用头脑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型研发,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实力,建立了又一个全新的日本经济模式。近年来,日本虽然传统增长率很低,但日本是在日元直线升值的背景下保持了传统增长,这当然只能靠提升技术含量即附加价值才能实现。日本企业在世界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日本学者连获诺贝尔奖等,都是重要的标志。

因此,评估日本地震的损失,最重要的是要观察其研发能力及研发向生产转换的机制是否被破坏,这些一流人材是否被消灭。从目前情况来看,日本研发功能最集中的东京等地并未受到根本性破坏,而且日本的人材体系及整个国家管理运营中枢并未严重受损,可以说,日本并未遭受“灭顶之灾”。正如评价一个工厂受损与评价一个研究所受损时的标准不同,观察日本时要注意其国情的特殊性。

至于人们近来都注意到的日本国民“善对忧患”的素质等,更会保障日本在面对逆境时具有强大的复苏功能,日本不会因为这场灾难而倒下。

三,地震为日本提供了较好的外交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日本在地震一瞬间,改变了一段时间来“四面楚歌”的外交困境,中韩俄等关系不洽的邻国也都马上伸出援手,并出现了良性循环的趋势:日本受灾,中国等马上表示同情并伸出援手,日本马上以大幅报道中国等的善意及对日本的鼓励与情感支持,中国等援助的报道也很引人注目,最近胡锦涛主席呼吁亚洲各国与日本同在,共度难关,这样的良性互动,是近年来少见的。这表明:世界各国都存在一个最大公约数:在面对大自然灾难时,我们各国人民都有一个极为朴素、单纯的共同利益:维护安全、稳定、和平、健康的家园。中日“一衣带水”,我们当然具有更大、更多的共识,这样可能使我们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纠葛真可能海水一漫就没有了,但中日两国人民的“地缘命运共同体”永存。

今天的重大灾难,正在变成日本与中国等国搞好关系、共同发展的良好契机。这可能也是“65年没有过的”,我们各方都应认真把握。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5/13356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