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上海世博的成功不惟数字论
日期: 2010/05/18 16:27
中文导报社论 作者 申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横跨黄浦江两岸,方圆5.3平方公里,吸引了189个国家和地区、57个国际组织、246个国际参展方,可谓规模空前。世博园内建起200多座国家、企业和市政场馆,尽情展示绿色、高科技的城市生活,构筑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主题乐园。上海世博会不仅要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人类主题,展示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更要创造世博史上的许多第一,包括参展机构、投资规模、入场人数、经济效益等多项数字硬指标。

这其中,号称史上最多的7000万人次的入场数为人津津乐道,甚至有舆论在辉煌的开幕式后乘兴推测上海世博会入场人数可能达到一亿。如此的豪情其实也是压力,世博开园半月以来虽然万事顺遂、渐入佳境,但实际参观人数大幅低于预估的事实,还是让主办方略显焦虑。

从开园的5月1日到5月15日为期15天的入场人数来看,少则不满10万,多则超过20万,只有5月15日的双休日周末凭20摄氏度上下的宜人气候和艳阳晴天等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才一举吸引了33.5万游客,创下世博开园后的单日纪录。纵观世博半月,累计受检入园人数270万人,仅及平均预计入场人数的一半而已。也许,世博会的参观高潮还在后头,单日最高接待人数80万的日子终会到来,不过即使如此,上海世博要达成7000万人次的入场纪录还需多加努力。

平心而论,上海世博会为自己悬置了7000万人次的入场指标固然是取乎法上,但达成历史第一的目标真的那么重要吗?上海世博的成功真的需要靠这些数字来确认吗?世博会被称为“万国工业博览会”,是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世界,在地球村日益融为一体、各行业不断追求细分的21世纪,满汉全席式的世博会是否还能如愿以偿地惊艳四座吸引千客万来,尚需用平常心来观察,用自然态去对待。

1970 年,日本在亚洲首次举办了大阪世博会,创下入场人数6421多万人的最高纪录,超出3000万预设目标2倍以上;大阪世博会的单日游客入场高峰曾达83万5832人;大阪世博会第一次实现盈利,证明了日本人高超的组织和运营能力——这些都是工业化时代的世博纪录,也是上海世博自觉作为参照的标杆。

然而,上海世博会举办在后工业化,或者说信息化时代,数字纪录已不是衡量世博会成功的唯一标准。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步伐遍及五洲四海,中国人对世界的感知可以用见多识广来形容,中国人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和手机照片等现代综合手段来了解和体验世博会的能力无远弗届,相比于40年前的大阪世博会,不可同年而语。

2010年世博会为中国和上海提供了一个机会,上海则为世界搭建了一个平台。上海世博会的真实内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人通过世博窗口,不出国门即可近距离了解世界,感知未来;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全球机构、企业、产品、文化、品牌等,通过世博大平台进入中国,渗透并影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两相比较,后者获益尤甚,因为21世纪的中国市场无可估量。

7000万人的入场,不是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的惟一保证,也不是终极目标。尽管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在当今群芳竞艳、搏取眼球的时代,必要的吆喝还是需要的,也就是说世博会的组织、动员、推介工作必不可少,但世博会的成功更在于人心,在于影响,在于推动社会、国家、人类的变化和发展。

从蒸汽机、埃菲尔铁塔,到高速公路系统,到焦糖玉米,世博会曾带来许多难忘的创新。在大阪世博会上首次亮相的技术,例如自动步行道、充气式房屋、无线电话、电视电话,以及局域网和电波表等,后来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阪世博会还使罐装咖啡、快餐、家庭餐厅等饮食文化在日本生根。而磁悬浮列车、电动汽车等技术如今仍在开发和普及的过程中。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不惟声势夺人、规模空前,而在于展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也展示中国的国家威信和一流的组织、运营能力。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不在于铺张的投资和夸张的入场等惊人数字,而将维系于技术变革的速度与密度、观念更新的广度与厚度,以及今后的城市生活和城市化进程受到影响的深度和持续度。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5/12237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