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国人的尊严绝非一个“富”字
日期: 2010/03/08 20:44
中文导报时评 作者 申文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论”甫出,迅速成为今年两会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与会代表讨论“尊严论”、媒体舆论解读“尊严论”、人民群众向往“尊严论”。一时间,“尊严论”大有成为检验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新标准之势。

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膨胀、国家实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呈现出令世界仰慕、让世人称羡的繁荣和富足景象。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走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不仅成为世界出口冠军,更启动内需市场,经济增长成功实现“保八”目标,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牵引力。

在21世纪刚开头的2000年末,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8.6万亿元,到2009年上升至33万亿元,十年间翻了四倍,从世界第六直逼世界第二。全国更有14个省份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人民币,有26个增速超过10%,堪比甚至超过了部分国家的经济总量。许多经济学者和媒体以此为依据,得出了中国的地方经济“富可敌国”的乐观结论。

国家经济成长的结果,可以用“富”字一言蔽之。中国的2009年,是逆势成长的一年;中国的21世纪开局,是大踏步致富的十年。不过,在国家财富大增长的同时,富裕的成果落实到民众身上,内涵却各不相同。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得中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职业差距、贫富差距急速扩大,各种形态的社会矛盾积累,群体性事件纷起。显然,“富”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富”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对于民众的幸福指数和社会尊严来说,“富”可能是充分条件,却不构成必然关系。

事实上,幸福源于满足,尊严来自平等。社会大众热切呼唤“尊严”,大国总理公开提示“尊严”,其实意味着作为公民社会基础的平等关系正在中国无形地溃败和丧失。政府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好事,因为“尊严”关系到僵硬而笼统的GDP数据之外的民生万事,更涉及到作为发展终极归属的人本目标。

人权论告诉我们,人人生来平等,拥有相同的尊严起点。尊严的丧失,基于贫富落差的产生,更源于精神上的极端不平等。在当今中国,穷人缺乏尊严,富人也未必有尊严可言,这种现实正是“尊严论”引起了广泛共鸣的社会土壤。为了让最大多数的国民不仅过得富足,还要过得有尊严,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政府首先必须锲而不舍地发展经济,保证国家和社会持续走在致富之路上。中国政府在2009年乃至过去30年,都把这作为头等大事。2010年,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战略是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等等,即全面保持国家发展致富的大势头。

但是,光有发展致富是不够的。要提倡社会尊严,必须推动社会公平。为此,政府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社会利益均衡机制;需要自觉增强用制度化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效节制财富的骄奢、约束权力的傲慢。温家宝总理高度关注社会稳定,承诺将增加对社会福利与农村地区的投入,缩小贫富差距,致力打击腐败等,可以视作政府在坚持国家致富的同时,也在统筹协调、推动社会公平方面付出努力。2010年的具体任务还包括: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

当然,社会的公平不是绝对的,更不可能形成平板一块。在经济发展上,政府正在改变“唯GDP是论”的增长模式;在社会生活中,政府也有责任改变“唯钱是论”的丛林法则。政府应该营造“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社会氛围,更要创造富亦有道、贫亦乐道的生存环境。当生活的差距不再带来精神的落差,权势的大小不再意味着利益的对比、人格的不平等,那么“尊严”才会重新成为中国的现实,而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向往。

“尊严论”在本次两会上应运而生,将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的新一页。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5/11981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