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总务省调查显示约一半人信网络谣言
日期: 25年05月3期

中文导报讯  日本总务省于5月13日公布了一项关于互联网虚假信息传播的全国性调查结果。这是总务省首次(除委托调查外)对全世代进行此类实态调查。调查于2025年3月31日至4月2日期间,在全日本47个都道府县,针对15岁以上的2820名男女进行。
调查中使用了日本民间事实核查机构“日本事实核查中心”过去认定为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作为示例,包括“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事务局长曾表示‘没有针对新冠有效的疫苗’”以及“沙丁鱼和鲸鱼大规模搁浅是地震的前兆”等共15个话题。
结果显示,在844名接触过这些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受访者中,有47.7%的人认为这些信息“是真的”或“可能是真的”。
此外,有25.5%接触过虚假信息的受访者向周围的人传播了这些信息。在传播虚假信息的215人中,传播的原因(可多选)主要为:“内容令人震惊”(27.1%)、“想跟风”(22.7%)、“话题性强”(21.0%)和“感兴趣”(20.9%)。此外,也有不少人是出于“感觉信息重要”(20.4%)或“认为对他人有益”(20.2%)而传播这些信息。
调查结果反映出,在社交媒体上,具有话题性或惊人内容的虚假信息更容易被扩散,且许多人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视为真实。总务省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网络信息素养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以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有日本网友表示:“半年前,我妈开始玩Instagram了,然后她开始给我分享一些像地震预报、塑料大米、这种锅对身体有害之类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弄得我压力山大。我跟她说,不是这样的吧?她却根本不听。以前听说有人被占卜师洗脑,现在我才切身体会到那种感觉”。

还有日本网友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任何人几乎都可以在没有可信依据的情况下,以匿名的方式轻松公开发布文字或影像。在此之前,出版书籍、在报纸或杂志上撰写文章、制作电影或电视节目,这些都是相当费力且具有高门槛的事情。
谣言从以前就存在,只不过那时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播的。一位女士说,记得大约30年前,她的婆婆常说的一句话是:“电视上说的(所以是真的)。”毕竟电视新闻和节目内容都是通过公共电波传播的,因此必须经过严谨的验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而如今的YouTuber等内容创作者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内容。于是,有些人将过去那种“电视上说的就是真的”的观念与现在的网络视频内容混为一谈,看到屏幕上显示的文字或视频就误以为是真实的信息。
不仅仅是网络,谣言本身就具有传播性。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电视和报纸同样也会传播虚假信息,所以把责任全推到网络上是不合理的。与其说是传播力,不如说是“感染力”,或许这样更贴切一些。网络的“感染力”确实像病毒一样强大。
那么,对应这种现象,是不是也需要类似“感冒药”的对策呢?感冒药是通过什么机制来抑制病毒的?用同样的逻辑来看待谣言传播也未尝不可。在不否定现存系统的前提下,寻找有效的“感冒药”。
不过,如果在这种环境中能够产生新的事物,那或许也是一种自然循环。就像病毒会不断变异一样,谣言也会不断变化,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在不完全抑制的前提下,找到适应它的新机制?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21135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