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岁月
作者:陈霞雯
今年五一假期,阳光明媚,气温宜人。我们一家人怀着满满的期待,与几位老朋友一同踏上了前往日本伊豆半岛的旅程。这是一段难得的轻松时光,仿佛从繁忙的生活中抽身,融入那蔚蓝海天交织的美丽画卷。
旅程的第一站是伊豆急下田。我们再次选择了多年来熟悉的東急酒店,它静静地矗立在下田市56米高的悬崖上,俯瞰着宽广的大浦湾。清晨推开窗户,海雾渐散,远处伊豆七岛的轮廓若隐若现,宛如梦境。酒店周围四季花木繁盛,从春末盛开的杜鹃到初夏轻声细语的绣球花,步步皆景,仿佛置身一座流动的自然花园。
作为会员,这里是我们年年回归的度假天堂。我们喜欢这里的宁静与从容,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海浪轻拍心弦的节奏。酒店的服务一如既往地细致入微,却又恰到好处,不会打扰我们的宁静。每一餐料理都像是一场用心的款待,既滋养味蕾,也温暖心灵。
然而,今年的长假住宿中,我心中却隐隐有些失落。随着国际游客的增多,原本宁静的氛围中多了几分喧哗与匆忙。尤其是在早餐自助餐厅里看到的一幕,至今让我难以释怀:邻桌一对华人年轻夫妻带着孩子,餐盘堆得满满当当,果汁溢出杯沿,餐后却留下大量剩菜剩饮,浪费严重。走过几桌,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
我曾想上前劝说,却被家人轻声阻止——毕竟,一个人的声音终究微弱。
这幕情景让我久久难以平复。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反复教导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米饭,尊重农人的辛勤付出。这样的教诲早已深深扎根于心。眼前的浪费不仅令人惋惜,更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的断层,以及中华文明礼仪的淡失。
“民以食为天”,这是祖辈们传下的信念。餐桌上的文明,不仅是礼仪的体现,更是一种内心的自律与尊重。它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观。
真正的修养,不在于华丽的言辞或得体的衣着,而在于对生活的敬畏与感恩——哪怕是一碗白米饭、一杯清水,也不应轻易辜负。
旅程的后半段,我们又乘坐电车缓缓穿行伊豆半岛南北,最终抵达热海。我们参拜了热海著名的“来宫神社”,那里宁静庄严。神社内那棵千年大楠,枝叶如盖,树龄逾两千年,树干周长达24米,高耸入云。传说绕树一圈可延寿一年,我也忍不住多绕了几圈。虽知人生不能贪求太多,但此刻,只愿自己和亲人平安顺遂。
短短一周,时光如风,假期在阳光与海风中悄然流逝。整理行李准备归程时,我依依不舍地回望那片海——它静静地守候,仿佛在轻声邀请:“下次再来吧!”
顺利回东京了,我们特意订了踊り子(特急)电车,预约了绿色车厢的座位,想着能舒服地享受这趟回东京的旅程。没想到今年长假的(特急)列车指定席比想象中空荡不少,让人小小惊喜了一下。谁知刚走到座位,就发现四位华人朋友正坐在我们的位子上,一脸尴尬又无助的模样。
原来他们不小心上错了车次,误把(特急)列车当成普通列车乘坐,还正巧坐上了我们的指定席。一时间场面有点小混乱,但也挺温馨。我连忙耐心解释了特急列车(指定席)和普通列车(自由席)的区别,还帮他们联系了列车长并顺利补票、圆满解决。
虽然只是回途中的一段小插曲,但能在异国他乡伸出援手,看到对方释然的笑容和感谢,心里也格外踏实和平静。旅行中最美的不止风景,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理解。
当然,那自助早餐桌前的画面却依旧萦绕心头,带来一丝遗憾。我坚信中华传统文明的光辉不会熄灭,它会在每一次选择中悄然传递,在每一顿不浪费的饭菜中闪耀光芒。
今天的慢记,很希望这份温暖的提醒,能被更多人传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人重新审视并珍惜那份来自餐桌上的文明之光。
加油,勿忘初心,期待下一次相聚时,能见到更多温暖人心的美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