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 越
四年前的夏天,我们家三楼住进了两个哈佛大学的女孩。一位是朋友的朋友的女儿,华裔美籍女孩,一位是她的同学,韩裔美籍女孩。两个女孩子利用大学三年级的暑假,来东京到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实习,临时在我们家住了两个月。
名校女孩儿,确实不同。单从长相上看,就是美女两枚。华裔女孩儿娇小可爱型,飘逸的长发大大的眼睛;韩裔女孩儿高挑漂亮型,健康活泼笑容可人。从穿着上看,都似乎是“不差钱”出身,特别是韩裔女孩,无论从发卡到鞋子,从裙子到背包,每天换装,全部香奈儿……看到这样的两位女孩,真让人觉得上天太惠顾她们了,美丽、聪明、有钱,而且,出身哈佛啊!
那两个月,我和家人尽最大的努力倾情招待。做好吃的请她们吃,周末开车请她们出去玩,对日本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义务当翻译当导游——她们象征性地付了一些房钱,但说实话,能结识这么优秀的两个年轻妹妹,我们荣幸高兴,倒搭钱也值呢。临走那天,韩裔女孩因为看错航班,要赶不上飞机了,老公拎着她的箱子狂奔,终于打到了一辆出租车,飞驰机场……
整个在东京的实习加游玩,貌似很顺利开心地结束了。我盼着两个女孩回美国后,能有个报平安的邮件,等了几天没有,从朋友的朋友得知她们都顺利开学了。于是放心,继续小期待她们生活学习安定下来后,能来个感谢或者近况汇报的邮件,毕竟最后一天的“赶飞机”着实惊险,来个邮件总是正常的吧。然而,四年过去了,音信皆无……
2
我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不少Homestay的经历。初到东京留学,住在长我2岁的日本笔友女孩家里,一住住了一年半;搬出来自己找住处,又到了80多岁日本房东老太太家半寄宿式地住了两年,工作一段时间辞职后去美国半年,在华盛顿DC的美国人家庭Homestay3个月……年轻时不少人帮助过我,而我,常常觉得这是“挺自然的”,而疏于感谢。
在成长的岁月中,是身边的朋友们教会了我“礼尚往来”。日本朋友几乎个个是“细致之人”,请吃顿饭,马上回个邮件表示感谢;一起照了照片,马上洗出来邮寄给你,甚至送个礼物,也顾及到你会心理负担重而精心选挑轻小和不昂贵的。美国朋友不是日本式的“细致”,但待人真诚,热情开朗,特别是越是地位高做得好的人,越是邮件答复迅速,诚意让人感动,效率让人佩服……长春的父母家,曾住过一位日本女留学生,她年年给我父母邮寄贺年卡,写信汇报近况,我父母总会充满温情地提起这位常惦记着他们的远方“女儿”……看来,“礼尚往来”与文化差异几乎无关,与人有关。
3
我们在评价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成功与否时,常常喜欢说:“他们家教育得特别成功,孩子考上了北大!”“你看看人家,去了美国没几年,孩子进了哈佛!”考上名校,似乎成了界定教育孩子成功与否的终极标准,然后思维定格。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童话故事,往往是以“王子终于娶到了灰姑娘,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结束。
小时候看这样的童话结局好感动,舒一口气,“啊!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好啊。可是,小时候的我们哪里会想到,“王子娶到了灰姑娘,灰姑娘嫁给了王子”就一定幸福吗?灰姑娘和王子的成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相同吗?王子和灰姑娘的身份背景不同,价值观相同吗?长长的一生中,嫁娶是开始,“从此过上”四字后需要多少经营婚姻的智慧才能“幸福”?美丽的黛安娜王妃是个怎样与童话大相径庭的悲伤结局?
婚姻如此,教育更是如此。教育孩子,仅仅是到了名牌大学就是终点了吗?远远不是。考上名牌大学,只是让人生视野更开阔的一个手段,一定不是家长教育“成功”的终极结果,更不是决定孩子“幸福快乐与否”的分界线。
人生如果按活80年算的话,20岁的大学时代,才开始。人生四分之三的日子,需要自己一点点去努力,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不单是学校里书本里的知识,还包括贯穿一生的教育——为人的教育。诚实、真诚、与人为善是基本;知恩图报,助人为乐,有take,更懂得give,是让人生平安幸福的重要要素。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的原意虽然指君王的仁政,但在我的“意译”中,“道”也许可以解释为“值得别人帮助的资本”。哈佛女孩,自然“道”很雄厚,美丽、年轻、聪明、优秀、富有,很多人喜欢靠近她们并乐意帮助她们,她们一定也习惯并安于别人帮助。然而,资本是不断被消耗的。不懂得回馈和给予,身边人不会热忱地去帮助三次、五次,即使是名校名媛,一年又一年,终将“失道”,人,变得孤独与冰冷。
4
我家7个月的小皆可,已经非常有感知能力了。妈妈充满爱意地看着他时,他会回报灿烂的微笑;妈妈认真和他玩耍时,他会哈哈大笑,开心得手舞足蹈。反过来,妈妈一边拍着他一边看手机,他不哭但也不笑;妈妈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拿玩具逗他,他的小眼睛愣愣地,警觉地观察周围……而3岁10个月的你可,早已在三年“人生”中“学会”了不少东西。察言观色、假哭假笑、无理取闹、见风使舵、看人下菜碟……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狡猾得多,陪伴孩子的成长,着实是个“呕心沥血”斗智斗勇的活儿。
我看到很多家长,把教育当成一个有目标的任务,几岁之前要学会什么,怎么才能不输给别人,上学了要怎样名列前茅,如何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继而如何当个有权有势的人……孩子从小被灌输“精英教育”,实行“精英教学法”,有钱的妈妈们更是只管花钱送好幼儿园,读各种班,孩子的生活全权交给保姆打理……已有成才的先例了,在美国读书的很多优秀学生,都来自咱们中国。
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技能上的优秀度吗?似乎远不止于此。一位专业幼儿园老师说:“3岁孩子是保姆带的还是老人带的还是妈妈自己带的,凭气场就看得出来。”用爱心与孩子沟通,陪伴孩子左右的言传身教应该是妈妈们贯穿一生的“事业”。
要在陪伴孩子的生活中,教会他们不偷、不抢、不撒谎、不打人;要教会他们不出口不逊,不言而无信,不假公济私,不落井下石,还要教会他们懂得真、善、美,懂得诚信、懂得率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做人道理,说实话,我这个新手妈妈,还完全没有信心,还没有智慧,不知道怎么样能教得会,还不知道如何能得到两个为人非常“正”的孩子?
我能做的,就是慢慢地陪伴在他们身边,见证他们每天的变化,和他们一起成长,在有泪有笑的日子里,慢慢学习,被孩子“教育”,潜移默化地与孩子一起改变,一点点尽力变成那个我们喜欢并欣赏的人。
所以能进名校的孩子,是个值得祝贺的好开始。但成为真正的有“道”之人,孩子和父母,还需要用一生的心血,去体会和实践教育之“道”,才能有人生更大的幸福与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