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总是慢一拍?
日期: 2013/04/09 12:30
如果日本企业与鸿海联合,就可以战胜韩国三星电子——这是台湾鸿海董事长郭台铭的口头禅。去年春季,鸿海决定向夏普注资也是为打倒三星而进行布局。但夏普却在接受鸿海注资之前接受了三星的注资。难道是由于夏普认为三星更容易合作?日本电子行业正受到以鸿海和三星为核心的激烈角力游戏的影响,但如果看不到这背后发生的制造业3D(三维)革命等根本性变化,日本企业的复兴将再一次渐行渐远。

今年,中国又迎来了工资上涨的春天。上海自4月1日起将最低工资提高了11.7%,达到每月1620元。这一水平高于3月刚刚涨至1600元的深圳,属于中国最高水平。有分析认为要招聘到高素质的工人,工资要达到3000元,台湾媒体甚至在去年就报道称,鸿海准备将工资提高至4000元。鸿海在包括深圳在内的大陆雇佣了120万人,工资上升必将挤压鸿海的盈利空间。

鸿海2012年度的销售额为3.9054万亿新台币,而营业利润为1085亿新台币。鸿海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巨型企业,是因为借助了利用太平洋地区工资差距的分工模式。从10年前的人均GDP来看,美国为4万美元,台湾为1万美元,而大陆仅为1千美元。

在成本高昂的美国,美国企业负责高附加值操作系统(OS)和半导体的设计,而在成本低廉的台湾,台湾企业负责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的制造。而成本更加低廉的大陆则负责耗费人力的组装工作。依托这种跨海分工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大陆完成组装工作,鸿海实现了快速成长。

虽然没有达到鸿海的程度,但三星的做法也如出一辙。半导体和面板在韩国国内生产,而智能手机OS则采用美国谷歌的Android,同时将智能手机组装工厂放在中国大陆和越南。只有日本电子企业未能采用这一太平洋地区的分工模式,而是试图将所有工序都放在日本国内完成,最后高成本体制成为了惯性,从而尝到了一家独败的结果。

但是,不管是台湾、韩国还是中国大陆,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工费在最近10年里均翻了一番还多。台湾和韩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而大陆则超过6千美元。如果考虑到分工模式带来的零部件和产品的繁杂的跨国运输,横跨太平洋地区的分工体系则正在丧失一直以来的成本优势。

而此时应运而生的是高性能的3D打印机。利用3D打印机,依据用电脑设计的三维数据,无需使用模具即可进行树脂和金属的加工。在美国,这种技术已经应用于汽车试生产和飞机零部件制造。这种生产技术有可能大幅减少以往耗费人力的零部件的制造成本。

随着3D打印机的实用化,零部件制造将更加简便,如果通过将机器人引入工厂而实现组装工序的无人化,在日本国内就能以低成本完成生产活动。日本企业也就无需再转移到人工费持续上涨的亚洲各国。即使不与鸿海联合,日本企业自身也能战胜三星,甚至是打倒鸿海。

对于这种“日本梦”,台湾的业内人士均付之一笑。他们的回答是,“最先投身3D革命的正是鸿海”。在鸿海旗下的大陆工厂,进行金属加工已经不依靠模具。而是采用以电脑控制的机床切削金属,并制造零部件。工厂工人只从事一些辅助工作。而耗费人力的则是组装工序。

在2000年代前半期,美国苹果公司向世界推出了iPod,进而掀起了热潮。而其外壳的研磨则只有位于日本新潟县燕市的一家中小企业才能完成。但在iPhone和iPad上市时,就听不到这种说法了。因为为苹果进行产品代工的鸿海也掌握了高水平的加工技术。不管是鸿海还是三星,或许都是依靠3D打印机才获得了日本企业拥有的高水平零部件加工技术。

被鸿海和三星逼入绝境的日本企业到如今才提出“轻资产”等战略,并开始转向削减自主生产的路线。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将利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EMS(电子产品代工服务),扩大在亚洲国家的生产。但跨太平洋分工模式已经因人工费上涨而迎来了转折点,在苹果也计划将一部分个人电脑生产拿回北美的时代,日本企业的举动似乎有慢一拍的感觉。如果工厂在日本国内消失,即使迎来3D革命,要一切从零开始,也需要巨大的成本。

日本企业该走出日本时却留在国内,而应返回日本时却在离开。如今日本企业需要的是,在国内的完全自动化工厂再现像燕市那家中小企业一样的工匠技艺。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14669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