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和中日翻译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周日文学系列讲座,在青山学院大学举行。这回我们邀请了文学博士、历史小说作家、任教于青山学院大学的史杰鹏先生畅谈对历史小说的看法。虽然史先生开口就说自己不善言辞,但实际上,长达90分钟的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毫无冗语,引人入胜。
史杰鹏首先给我们梳理了什么叫历史小说的概念。按传统意义上来讲,《三国演义》应该算是历史小说,但史先生指出,《三国演义》其实大部分依据真实史料,作者罗贯中虚构的细节很少。他把史料作了打乱处理,张冠李戴,重新编辑连接,使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链。史杰鹏认为,小说本身应该是虚构,历史小说也一样,但其历史背景应该真实,不能张冠李戴。对这一点,史杰鹏还列举古今中外的历史小说、历史电影以及创作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和评述。
当以“穿越”为噱头的历史小说、历史电影和电视剧、古装剧成为娱乐的对象、充斥在社会的所谓文化角落时,史杰鹏则对历史小说的创作有一种近乎柏拉图式的追求。这大概和他的专业有关,训诂、音韵才是他的本行,因此,对用字遣词,他是非常严谨的。他认为,“不要小看知识,有足够的知识,才会有足够的细节,而且能写成那种历史感”。而对历史感,他又感慨,那不是几个月或者一年半载能磨练成的,不能临时抱佛脚,它要经过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研究训练。“有历史感的作家,遣词造句举重若轻,但味道隽永。”。
史杰鹏的成名之作《亭长小武》正展现了他丰富的知识底蕴和对历史小说的创作标准。史杰鹏告诉我们,《亭长小武》的起笔其实也与他的专业有关。在阅读汉代的竹简时,史杰鹏发现在秦汉史书上记载的一些案例,细节逼真、生动。他还在当时的竹简上也找到有关民间的案例,这些内容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常见的,于是萌生了写历史小说的想法。由此,一个小人物——亭长沈武作为主人公登上了中国历史小说的舞台。而此前,历史小说的主题大概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小人物即使登场,也都是陪衬而已。但史杰鹏认为,与其写赞扬发布诏书的皇帝,还不如写被一纸诏书改变人生的庶民的故事,这种故事更有细节、更有情绪。这一点,和专门研究成都茶馆的历史学家王笛有不谋而合之处。是选择高大上的帝王史为目标,还是关注被历史的沙尘弄翻的小人物,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吧。对读者、对时代来说,这两方面抑或都是不可缺的。
史杰鹏还认为,写历史小说,更应该注重细节。他对日本作家藤泽周平创作的历史小说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藤泽对当时的底层武士生活情况有很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起来就很生动有趣。有生活情节、有人的情绪,这也是史杰鹏创作历史小说的标准。其实,史杰鹏也写现代小说,《户口本》是他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也是一部人气小说,一版再版。然而,史杰鹏却说,想写一部古代版的《户口本》,一定会很有意思,当然这一定是个非常难的工程吧。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也很精彩,很多听众向史杰鹏提问,也有向他“发难”的,但史杰鹏一一诚恳回答。在回答有关他的求学经历时,他提到,儿时很穷,只好跑到书店把书上喜欢的诗词都背下来。他称,唐诗宋词,虽然不是小说,但是都是经过锤炼的语言,念后“口齿留香”,可用来熏陶内心世界。又说,他的小说人物设定后,这个人物就自己活了起来,自然就能展开故事情节。史杰鹏反对把小说情节和结构规定的太死,称这样的话,人物就只能被套在作者定好的范围里,就不会生动。至于在什么时候创作,史杰鹏说,灵感来的时候,就用手机记录下来。有时候,梦境也能给他带来故事。在提及鲁迅的“历史小说”时,史杰鹏说《故事新编》不算历史小说,但涉及到历史细节却相当精致。他认为鲁迅的古典修养非常高,“满腹才学,随心所欲,尽情施展”。鲁迅当年没有能写《杨贵妃》,否则的话,也一定很精彩的。其实,这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从他对古今中外诸多名著的评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性格很“自负”的人,但是,看了他的小说和随笔,以及专业著述后(他著述颇丰,长篇历史小说主要有《亭长小武》《赌徒陈汤》《楚墓》《刺杀孙策》《鹄奔亭》《婴齐传》等,长篇自传体小说有《户口本》等。随笔散文有《旧时天气旧时衣》《悠悠我心》等。),可以说,他有资格自负。史杰鹏已在自己的田野里深耕多年,开辟出了文学史上的一块新土地,但其人还是“70后”,期待他未来有更多的作品以飨读者。
讲座的这天,东京突然进入冬季模式,寒风冷冽,气温骤降,但仍有包括日华作协的作家们在内的20多人,相聚在青山学院大学,聆听人气历史小说作家史杰鹏的讲座。大家对史先生的讲座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都认为涨了知识,明白了什么叫历史小说,什么是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标准等问题,获益匪浅。(文:陈祖蓓 图: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和中日翻译家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