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电影的越境与被撕裂的表象》线上讲座成功举办
日期: 2021/08/10 14:23




中文导报讯 8月8日,由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与日本华文文学笔会10周年纪念委员会在线上联合举办了文学系列讲座—《电影的越境与被撕裂的表象——战时女演员的身体多义性》。初步统计进入Zoom会场和「日本头条」直播平台的研究学者,作家与关注战时电影文化的观众人数总共1457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

这是继2021年6月5日举办《郁达夫在名古屋—青春的骚动》讲座之后的又一次盛会。



讲座由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副会长赵晴(诗人)主持,在开场白中首先介绍主讲人晏妮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曾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任职,后赴日留学并在早稻田大学、一桥大学专攻与研究中日电影史比较及影像学等,获社会学博士。现任日本电影大学特任教授,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特聘研究员。著有《战时日中电影交涉史》(岩波书店)、《电影与文学——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水曜社)、《中日电影关系史 192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晏妮教授从自己的研究专著中选择中日两国在“战时”下的历史关联以及在当时称为一座“孤岛”的上海出现过的一群女影星,让讲座听众能“窥一斑而知全豹”,用她的话来说这次的演讲内容“不那么学术”,是让“学术研究回归社会的一种尝试”。



战争期间,原名为山口淑子的李香兰从满映走向亚洲各地的银幕。在银幕上一直扮演中国女性的她也成为体现战时日本文化政策的一种符号。可以说,李香兰实际并不存在,在银幕内外,她不过是一种虚拟的表象。当然,反而言之,伪中国人李香兰在穿越伪满洲、上海、华北、日本、台湾等亚洲各地区的同时,在银幕上扮演的大都是叫“兰、琴、芬、梅”等名字的中国女性。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李香兰被战时的日本国策文化赋予了双重的中国身份认同,山口淑子则变为隐蔽的真身。


另一方面,李香兰的身体表象亦被中日双方巧妙地利用,她既饰演过一个被支配者(男性)所征服的中国女性(《支那之夜》等),还扮演过一个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中国女性(《万世流芳》)。



战时文化政策使她轻而易举地超越国境和艺术领域,进入了戏剧和音乐领域,并在亚洲各地大红大紫。


晏妮教授首先以李香兰作为引子,并以此扩展论述对象,通过李香兰和其他中日两国女演员的表象以及她们所出演的有关中日电影交涉相关的文本,考察现代主义与社会性别政治在战时的融合/对立,以及帝国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共谋关系。所提及的中日女演员如下:

李香兰(山口淑子)、白光、陈云裳、周璇、田中绢代、高峰秀子、高峰三枝子、汪洋、轰夕起子、李丽华等人。



晏妮教授以电影《木兰从军》为例,讲述了“受众的政治学被撕裂的身体—扮演木兰的女演员陈云裳”。1937年8月13日以后的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区成为沦陷地区,学术界通常把这一段时期称为“孤岛期”。

新华影业公司在1939年推出古装片《木兰从军》,打破了上海影院的上座纪录,主演木兰的陈云裳因此一举成名,该片也作为抵抗外敌的文本,轰动了整个上海。

但该片在重庆公映时,因其插曲里有“太阳一出满天下”的歌词,被当时重庆的极左文人指责为亲日,继而发生了烧毁影片的事件。更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对陈云裳的人身攻击,把她从“爱国明星”贬成“拍摄妖艳神鬼片的恶魔 ”。

“无论是被赞扬为抗日电影还是被指责为亲日电影,人们往往只把矛头指向女演员,将电影表象和影星本人视为一体。特别是在民族主义高涨期,这是常见的受众现象。”晏妮教授说。

 “上海与重庆对该片的不同解释当然可以理解为孤岛与国统区的政治解读上的差异。但一味将责任推到女演员身上,甚至对其进行人身侮辱,说明对女性身体的憧憬很容易转化为蔑视。制作方是男性主体,观众一方的女性或者未发声,或者其视线已被男性同化。而当作品重新被纳入抗日文脉后,妖魔瞬间又变为了天使。”

晏妮教授还介绍了《木兰从军》于1942年越境至日本之后,陈云裳的形象也出现了双重的形象,既是摩登女郎又是巾帼英雄。从木兰这个古代人物的表象上来看,木兰是抵抗异民族侵略的女杰,而另一种形象--在日本作为文化消费对象的陈云裳,又以其美貌、美声、流行装束、发型等,和常以旗袍裹身的李香兰形成鲜明的对照。

讲座中,晏妮教授用了大量的电影图片和她收集的当时报道媒体的第一手资料,为观众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段的电影以及附加在女演员身上的各种政治符号,内容既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思。

最后晏妮教授总结道,“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现代主义、大众化,此时已互为共谋关系,尤其在电影领域,曾经引领新文化表象的女演员身体表象依然备受青睐,她们是强调与回避的道具。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双方的对立一般只选择女演员,男性的身体表象或者缺席,或者用于体现对峙。”



讲座主持人赵晴衷心地说出了即时感受,《李香兰自传》中有一句话——“自己被夹在母国中国和祖国日本之间,拼斗的火花溅满了全身”。这句话充满了命运的无奈。李香兰与当时的那些女演员们是否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呢?她们的形象早已不是《夜来香》这首名曲和她们出演过的电影作品那么简单,也许可以说是对一个时代的长久凝视和思考。



接着讲座由邀请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秦刚教授进行讲评,秦刚教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完成博士课程,主要著作有:《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三联书店)、《“大东亚歌后”李香兰的表象性》等。秦刚老师评论说:

“晏妮老师以中日战争期间两国女演员在银幕内外的形象与表象为线索,讨论战争背景下的电影文化的越境,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对女性身体的多重政治化解读的问题,涉及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和文化现象,浓缩了中日战争期间两国的“电影关系史”。这段历史是中日电影交流的一段无法分割的前史,影响了中日双方的战后电影的发展,这一话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当讲座进入自由提问环节时,著名演员顾艳女士、邵迎建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直播平台的与会者纷纷提问和表示讲座受益匪浅。将讲座气氛推向了高潮。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教授白杨说:对于“满映的研究在学界很受关注,听了晏教授的讲座,获得了跨境的关照视角,颇受启发”。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华纯认为,晏妮教授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电影关系的梳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之间产生的乖离与纠葛,以及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时的迷思与奋起,可以说这是抗日战争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遗产。这一历史是不可忽略的,值得我们一再思考和加以辨别。晏妮教授可以说是中日两国之间研究中日电影史的第一人。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10周年纪念委员会会长弥生作为策划人为讲座做了总结发言,对讲座的准备工作和细节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各协力单位和在日华人华侨的友情赞助表示真挚的谢意。

最后引用晏妮教授的这句话作为讲座以及本文的结束语,“我做研究的时候,这个研究领域还是一块只有几把锄头开发的荒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它,并参与进来。”我们希望如同晏妮教授所说的那样,在这片荒地上有更多的年轻人扛起开拓的锄头,作出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

这是一次有内涵有意义的讲座,期待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里,开出更多的五彩缤纷的和平之花。(赵晴/弥生供稿)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9/19410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