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融入:把日本人的心和技术推销给祖国
日期: 2009/02/18 16:52 评分: 10.00/1
融入:把日本人的心和技术推销给祖国
优衣库:活用日式接客能力,在中国开设33家店铺

将近春节(旧历正月)的一月中旬,经营休闲服饰品牌“优衣库”的Fast Retailing中国现地法人公司总经理潘宁(40岁),在短短一周内奔波于北京、宁波、广州,开设了三家新的分店。

潘宁告诉现地工作人员,“问候时,一定要看着客人眼睛,同样的笑脸,有的可以传达给客人,有的则传达不到。”这一切,是当年潘宁在东京三鹰的扒金库店里打工时学到的接待客人的基本方法。

1987年,潘宁来到日本留学。他最早记住的日语,是在打工店里不断遭指责时的用语--“不行”。

“两手抱在一起不行”;“不行,必须赶在客人之前先开门”。从敬语的使用方法、服务的姿势,到笑的方法,每一个细节都受到指责。潘宁虽然有所反感,但还是忍耐下来,因为他相信在这种“一本正经的认真”中,有日本经济成长的秘诀。

硕士课程结束后,潘宁在1995年进入公司。他在东京町田的店铺工作时,发挥出当年打工时训练出的接客能力,仅仅半年就升任为店长。潘宁说:“服务业的基本规范,无论在扒金库店还是休闲服店,都是一样的。”

进入公司一年后,潘宁开始接触中国业务。在担任了国工厂的负责人后,2002年,“优衣库”在上海开出了中国一号店。

当初,“优衣库”打出了“大众品牌”的旗号,欲提供比日本更便宜的商品。但是,中国的马路上到处都有比优衣库的产品便宜一半以上的成衣。因为销售额不佳而走降价路线,接着销售额也进一步下滑,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不断持续。

2006年,转机来了。当时,潘宁注意到,品牌意识强烈的中国富裕人群开始回避有商标的制成品。他说:“消费者追求的是个性和品味。”市场的快速成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潘宁判断,中国已可以使用与日本相同的商业模式,遂把日本店铺的商品陈列、价格标码、店内装修,还有接客服务等一系列方法,原封不动地引进中国。

第二年,优衣库的中国事业转为黑字盈利。包括香港在内,目前优衣库在中国的店铺数增至33个,已培育成为支撑公司海外部门的重要支柱。日本国内市场正在缩小,在海外快速展开业务的Fast Retailing却提出了5年内在中国开设100家店铺的目标。从2007年开始,公司正式录用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其中以中国留学生为中心,每年采用20人左右。

公司国际化交流团队的青野光展经理讲到潘宁时,给予很高评价:“他在中国成功地植入了优衣库的遗传因子,他了解日中两国消费者的经验,才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就。”

背负着日本的企业,在中国创业打天下,同时又从日本发掘出中国追求的价值。在日中经济互相融合的接点上,活跃着在日华人的身影。

企业再建:迷恋专业技能,不断扩大销路

茨城县利根町,有机械制造老品牌“田边”。两年前,“田边”背负9亿日元巨债,不得不申请企业倒闭,寻求民事再生。担任企业经营重建的,是华人张春华(44岁)。张春华到任后,连续三个月,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打扫公司和工厂,是因为他相信这样才能得到日本职工的信任。

“田边”是专门从事把硬纸板制成各种纸箱的机械制造商,“田边”所拥有的对应各种形状纸箱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其产品的精度受到高度评价。一家日本投资公司珍惜田边的技术,看好张春华的重建企业的业绩,邀请他做这家公司的新老板。

一开始,张春华向日本社员打招呼也得不到回应,公司里还有白天喝酒的社员。中国人来到公司,是否准备拿走核心技术后就抛弃舍弃工人?张春华感受到了这种冷漠而疑虑的目光。不过,面对张春华一个人不断地打扫清理工厂,终于有社员走过来说“我来帮忙”。覆满灰尘的工厂渐渐重新走上轨道,作为“田边国际”重新展现了生机。

张春华也有中国大型综合电机生产商——上海电气集团的日本法人代表的头衔。上海电气在8年前收购日本印刷机械生产商——秋山印刷机制造时,张春华就站在企业重建的第一线。置身于同“田边”一样冷漠的空气中,张春化领悟到:“要打开日本人的心灵,自己只有默默地身体力行。”

公司重建靠冠冕堂皇难以进展。在大约50人的“田边”从业员中,包括主动离职退社人员在内,减员10名。另一方面,企业活用与“上海电气”的关系,从今年开始将正式在中国现地展开销售。由于中国的产品仅为“田边”制品的半价,也有社员建议到中国现地进行生产。但张春华认为,“在中国现地立马就能产品化的技术,并没有真正的价值”,他坚持在日本国内生产。

支撑日本技术底边的,是材料、零部件等周边产业、消费者严厉的目光,以及最重要的技术人员。张春华说:“日本的技术不是存在于图纸上,而是存在于专业人员的头脑里和手腕中。”

“日本人弱于提出主张、保护利益。我的工作就是维护日本的优良面,再补足其不足之处。”

对制造业专业人才心怀敬意,同时拥有经营者冷峻的目光——这种心态同样存在于5年前已经取得日本国籍的在日华人张春华的心里。

张春华(右)与担任设计顾问的鸟山代五郎。林望摄影 朝日新聞

网络服务:中小企业就是“宝库”,向中国介绍日本商品

中国电子商务最大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日本法人,从今年1月开始通过互联网,提供把日本中小企业的产品介绍给中国的新业务。去年12月,公司开始募集中国希望购买日本商品的企业,东京的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忙乱不堪。第一天,应募的中国企业超过5000;十天之后,应募企业增至17000家。为了避免混乱,只能紧急中止募集工作。

“拥有技术、服务、可信赖性。对中国企业来说,日本的中小企业就是宝山。”阿里巴巴的日本事业担当副总裁孙炯(39岁)说到这些,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孙炯在大学2年级时,中国发生“六四”天安门事件。“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为此他到香港的塑料制品企业就职。因为公司答应把月工资从300美元提到500美元,孙炯去了非洲,体验过被强盗用枪指着脑袋还拼命推销托鞋的经历。

1995年,追随已在上智大学留学的妻子,孙炯来到日本。他的快人快口的日语,就是在铁板煎饼店等处边打工边自学的。1999年,孙炯决心自己创业。他当时认为,“我在日本所拥有的资产,就是身为中国人。”他向认识的日本人反复询问:“到底对中国什么感兴趣。”

第二年,他成立了专门的公司,从中国的网络上中收集股票信息,并翻译成日文,再提供给日本的证券公司。一年之后,他的公司成长为年商一亿日元的企业,也引起了阿里巴巴的关注。

孙炯注意到日本中小企业,源于来日不久之后看到的电视节目。东京都江东区的街道工厂里,有一位技术人员为美国宇航局生产了极其精密的发条。孙炯想,“在中国,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技术。”

阿里巴巴把中国产品介绍给全世界,构成了拥有全球3560万用户的巨大的网络市场。 现在,阿里巴巴欲把外国产品介绍给中国,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就从日本开始。目前,已经汇集的产品有16000多件,在日本国内市场萧条的状况下,到这里拿出产品推销的中小企业的想法是很切实的。

看准商品的价值和市场的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以如此敏感的嗅觉作为武器而发展至今的孙炯有一个认识变得越来越强烈:

“日本的技术和服务,与中国的巨大市场,应该构成世界上最大的互补关系。”

报道原文刊于日本《朝日新闻》2009年2月11日号
原文采写:林 望
中文编译:杨文凯

本文相关照片与图表由《朝日新闻》独家提供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7/9745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