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回望战后八十年 展望亚洲未来
日期: 2025/07/31 17:59
—“战后80年的检证与未来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庆应义塾大学举行

2025年7月27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三田校区举行了“战后80年的检证与未来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主办,NPO法人中日学术交流中心协办,吸引了来自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市民和学生通过现场与线上参与。
会议聚焦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与亚洲安全挑战,旨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并探讨构建更加包容与建设性的亚洲未来。



会场



会场

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代表戴二彪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教授会的宗旨及近期学术活动安排。


 
戴二彪



施泳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施泳在致辞中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日两国应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坚决反对歪曲和美化侵略的言行,共同维护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他呼吁双方以实际行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亚洲和世界和平繁荣注入正能量,并期待各界有识之士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发展贡献智慧。

第一场:冷战经验与战后经济秩序

首场研讨聚焦冷战经验及战后经济秩序的演变,三位专家从历史、政策与经济结构多角度展开分析。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以《冷战启示录》为题指出,冷战的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防止热战。沟通机制、危机缓冲和防止误判,是冷战留给后人的重要经验。他强调,及时沟通与持续对话是避免误判、擦枪走火的关键。



古贺茂明

古贺茂明政策Labo代表古贺茂明警示,日本正面临“和平主义静悄悄流失”的风险。他引用历史教训呼吁日本社会珍惜宪法第九条精神,警惕对战争正当化叙事的接受趋势。他指出,日本近年来一些政策动向显示出偏离和平宪法精神的迹象,“为维护和平,日本应摆脱对特定国家的依赖,并与中国构建健康、稳定的外交关系。”



岑智伟

京都产业大学岑智伟教授提出“世界经济循环论”的结构性分析。他指出,战后经济繁荣依托于美国的消费核心、日本和德国的工业输出中心以及中国的制造业崛起,形成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结构。然而,这一结构正面临制度疲劳与治理真空。“我们正处于一个‘高效率、低共识’的时代,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再制度化。”他呼吁国际社会应跳出国家竞争逻辑,以全球公共利益为导向重构经济治理机制。

第二场:亚洲与世界的未来

第二场会议围绕“亚洲与世界的未来”,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展开多维对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项昊宇研究员系统阐述了中国提出的三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GDI)、全球安全倡议(GSI)与全球文明倡议(GCI)。他指出,这三项倡议构成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整体思路,强调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与多边主义应成为亚洲秩序核心原则。“亚洲不能成为地缘冲突的角斗场,而应成为文明互鉴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杜进



林亮



宋立水



熊达云




绪方靖夫

日本共产党副委员长绪方靖夫基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历史共识提出东亚和平构想三要点:一是推动对话机制常态化,二是支持东盟在区域安全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尊重既有协议和外交承诺。他呼吁:“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历史认知问题,日中两国都应以对话为主轴,防止误判升级。”



朱建荣



殷婷



俞敏浩



段瑞聪




刘星


创价大学林亮教授关注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他指出,人工智能与核武器结合可能引发“自动化误击”和“责任主体不明”等高风险场景。为此,他提出设立“亚洲安全保障合作会议”(CASC),通过政府、学术界与市民社会多层次对话,补足传统外交无法覆盖的风险空白。

综合讨论与闭幕

最后的综合讨论由东洋学园大学客座教授朱建栄主持。多位专家指出,战后秩序并非一成不变,面对当前全球治理失灵与地区安全困境,亚洲国家更需在制度创新与价值重塑中发挥主体作用。

本次研讨会由东洋大学副教授殷婷担任综合主持,第一、二场研讨分别由山梨学院大学刘星教授和大东文化大学俞敏浩教授主持。第一、二场评论人包括拓殖大学名誉教授杜进、庆应大学段瑞聪教授、山梨学院大学特任教授熊达云和杏林大学特任教授刘迪。

闭幕式上,日中学术交流中心理事长宋立水教授作总结发言,呼吁以学术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并为中日及亚洲的和平与合作贡献智慧。(日本华人教授会事务局供稿、供图)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7/21235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