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掬水月在手》东京首映礼感动中日观众
日期: 22年11月4期


中文导报讯(记者张石/杜海玲) 11月16日,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活动,电影《掬水月在手》日本首映礼在东京举办。本次活动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共同主办,由早稻田大学、南开大学、金色时代文化艺术协会协办,电影主创也从北京、广州、台湾飞到东京,与主办方代表、使馆官员、中日文化界人士等交流,共同见证这部记录古典文学大家叶嘉莹生平的电影在东京试映。



电影剧照

《掬水月在手》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1924-)传奇的人生。影片生动而真实地记录她一生的坎坷经历与她“吾道一以贯之”,以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和教学为己任的执着精神。她幼承庭训,受业于诗词大师顾随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流中,扮演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角色。

她历经战乱、迫害、海外飘零,亲人的生离死别,但她仍然坚韧不拔,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和光大古典诗词命脉,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致力推广不分职业、不论年龄,尤其是对儿童的诗歌吟诵教育。影片交织了叶嘉莹个人生命和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咏和意蕴,表现她在诗词长河中寻求人生存在意义的轨迹。

《掬水月在手》,以独特的影像语言,诠释了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提出的 “弱德之美”。叶嘉莹在《何为若德之美》一文中指出:弱德之美“不仅只是一种自我约束和收敛的属于弱者的感情心态而已,而是在约束和收敛中还有着一种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的品德方面之操守的感情心态。其为形虽‘弱’,但却含蕴有一种 ‘德’之操守。而这也就正是我之所以把词体的美感特质,称之为‘弱德之美’的缘故。”


为了创作《掬水月在手》,主创团队到访北京、香港、澳门、天津、山西、西安、洛阳、台湾等地,并横越美国波士顿、加拿大温哥华,历时三年拍摄与制作。《掬水月在手》摄制团队对叶嘉莹本人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相继采访了42位叶先生的好友与学生,包括作家白先勇、诗人席慕蓉、书法家谢琰等。



在放映活动伊始,播放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女士的视频致辞,她用日语问候“大家好”,并表示值此两国共同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她很高兴这部电影在日本首映。2020年时曾参加过在北京的首映式。这次虽不能亲临,只能云端参与,但如同在现场,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和亲切。这部影片是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文学传记电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她的从教经历遍及中国、美国、加拿大,99岁的人生经历是中外交流,人心相通的典范。电影也承载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诸多元素。叶先生研究的唐诗宋词在中日交流史上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她并回顾了自己在工作中与日本的交流,表示中日都应互惠合作,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构建具道义、善意、情谊的关系基础,祝愿中日友好代代相传。

刘延东会长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承载着中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诸多元素,是凝结了当代中国诗人、中国台湾的导演、日本的音乐人共同智慧和心血的一颗璀璨明珠。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举办日本首映式,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桩盛事。



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福田康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当人们说到回归传统文化,难免偏于落入复古的俗套。但这部电影却表现出了传统诗词可以穿越时代,寄情言志,延绵不绝。他认为日本人对于这部电影,也能够理解亚洲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邃交融。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只是两国交流的一个路标。 他代表文化交流机构,随着这50年光阴流转,怀想叶嘉莹老师的人生轨迹和人与人相交的重要性,并愿努力将这一切传承到年轻一代。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部公参陈诤先生代读孔铉佑大使的致辞,祝贺影片上映,孔铉佑大使在贺词中表示:这是一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常识的优秀影片。儒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今天中国儒学专家学者代表团来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日本学者共同讨论儒学对两国文化的影响,对增进两国相互理解,进一步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不久前,两国领导人互致贺电,再次确认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中日关系的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努力方向,文化交流是中日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中日关系以民促官的典范。面向未来,希望两国文化界人士更加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日本亚洲共同体文化協力機構理事、原日本駐中華人民共和国全権大使木寺昌人先生致辞。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发表致辞,称能够来到东京参加交流非常高兴。


在观看电影后,陈传兴导演(左二)、出品人廖美立(左一)、毛继鸿(右一)、音乐制作佐藤聪明先生上台与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中国台湾导演陈传兴表示,古人云: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女士一生的苦难的经历的某种形式的变形,经历世界性的新冠危机,这部影片能够上演,应该说是一种奇迹,影片贯穿的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更有其后面深厚的儒家文化的背景,表现了儒家思想如何面对人生苦难的思考。

参加《掬水月在手》制作的日本著名作曲家佐藤聪明表示:对于日本来说,唐代与日本的交流最多,唐的文化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顶峰,当这部片子的导演陈传兴先生问我是否能用雅乐为这部片子作曲时,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在大学的时候,每天晚上是读着唐诗入睡的。

日文主持松田女士提问陈导演:在这部作品中,您所最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陈传兴导演回答说:我是怀着一种崇敬和敬畏的心情来拍这部电影的,叶嘉莹女士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推向了一个高峰,怎样用仅仅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叶嘉莹女士的精神传达出去,是我最大的课题,没想到在电影拍摄出来就要放送的时候,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疫情大劫,影片中也涉及唐代诗人杜甫《秋兴》八首,这种历史的巧合,也使我想到了如何度过苦难的问题,我们能够期待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


《掬水月在手》是一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也广为日本人喜爱,并被视作禅语而应用在寺庙、茶道。同样对应“月”的意境,叶嘉莹先生在听闻本次电影在日本放映,特意介绍了另一首唐诗《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当时的诗人就曾为日本友人写道“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在首映式交流活动尾声,舞台上还展示了为这次放映会而原创的《春山夜月》,由活动承办方代表颜安指导,华人二代唱作人礼美创作并用中文和日文演唱,向走过命运的千山万水而成就诗词人生的叶嘉莹先生和电影参与者致敬。在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合唱声中,首映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影片在11月17日同样于东京放映一场,再次令中日观众感动。记者在17日现场看到活动结束后观众仍然围绕在导演周围,或是表达感动和感谢,或是意犹未尽地提问,久久不肯散去。承办方代表颜安表示,他看新闻得知习近平主席与日本首相岸田在17日会谈了,而这几天东京正有《掬水月在手》放映,不禁感到一种奇妙的缘分,两国的文化交流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而永恒的。

主办方于18日在早稻田大学并举办关于这部影片的学术讨论会。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5/19997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