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毛泽东摄影师吕厚民逝世:他拍的主席照你看过吗
日期: 2015/03/09 18:27

 

来源:综合 作者:北京晚报
2003年,吕厚民在摄影展发布会现场。(解说见下)
2
2003年,吕厚民在摄影展发布会现场。(解说见下)
1958年,吕厚民手拿闪光灯、相机、挎包和毛主席握手。
2
1958年,吕厚民手拿闪光灯、相机、挎包和毛主席握手。
1961年,吕厚民与毛主席在庐山合影。
1
1961年,吕厚民与毛主席在庐山合影。
2011年4月,83岁的吕厚民在人民大会堂。
1
2011年4月,83岁的吕厚民在人民大会堂。
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
1
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
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游泳时的照片。
1
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游泳时的照片。
1952年5月,毛主席接见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当时,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不久,毛主席心里很悲痛,这是毛主席很少有的悲伤的镜头。
1
  1952年5月,毛主席接见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当时,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不久,毛主席心里很悲痛,这是毛主席很少有的悲伤的镜头。
1953年,吕厚民为毛主席和李敏、李纳、毛远新在溜冰场上拍摄的一张照片。
0

  1953年,吕厚民为毛主席和李敏、李纳、毛远新在溜冰场上拍摄的一张照片。

  “当时拍摄的照片并不对外发表,而是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保存在新华社。”吕厚民说当时没有想太多,纯粹当做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而今回想,当时心无杂念,努力拍下自己眼睛见到的、心中理解的伟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录,恰好给后人提供了关于那一段历史的最丰富直观的素材。

  他镜头下的伟人形象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既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领袖气魄,也有朴实亲切的父亲慈爱,还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领袖之间则也会寻常般的轻松互动。吕老说,毛主席很随意,不管是在藤椅上打赤膊休息或者抽烟,从来没有拒绝过拍照,也不会说拍完要给他看看之类,是怎样就是怎样,把主动权全部交给摄像师,他端起相机时也就无拘无束,越来越敏锐地捕捉到好画面。

  1953年,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会议结束时,周恩来没有立刻离开会场,而是拿着文件来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察觉后立马站起来,两人肩并肩站在一起,神态自然而亲密。凭着职业敏感,吕老及时抓拍了这一画面。这幅名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照片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还被制成大幅挂画,进入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

  “以前没有摄影,只靠文字记录,历史人物以及事件、场景都是抽象的。有了照片,人们对历史对伟人的感受不光靠想象,它变得非常直观真实。”吕厚民心里,摄影是记录生活、记录人生、记录历史和世界。摄影师的价值绝对不只是“拍照片的”这样轻描淡写。

  他广为流传的《毛泽东在庐山》系列,便是用自然风光表现出当时中国的特殊时代环境,以及历史中的国家领导人的形象。1961年,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内外形势空前恶劣。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主要议程是粮食问题、市场问题、两年计划和工业问题,议题沉重。庐山期间,一直忧心忡忡没有好好休息的毛泽东,有一天,在大家的劝说下,毛泽东终于同意出去散散步,吕厚民急忙带着相机,跟随登上了云雾缭绕的庐山含鄱口,在毛泽东独坐远眺时,抓拍了好几张侧照。

  主打图解说:

  2003年12月24日,75岁的摄影家吕厚民将在中国美术馆度过难忘的时刻。这一天,曾经担任毛主席随身记者的吕老将把自己半个多世纪拍摄的作品展现于人们眼前,题为:“伟人毛泽东·放眼看世界—吕厚民个人摄影作品展”。

  吕老的个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自1950年至1964年在中南海工作期间为毛主席拍摄的工作、生活照片,其中部分照片是首次公开展出;第二部分是吕老在国内外抓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佳作。

  150幅摄影精品弥足珍贵。

  【延伸阅读

  吕厚民生平:

  1928年9月9日——2015年3月9日,黑龙江省依兰县人;

  1948年3月任小学教师,同年7月至1949年在东北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照像科工作;

  1950年至1957年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工作,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

  1959年至1966年任新华社摄影记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全国表彰大会(1961年至1964年任毛泽东的随身记者);

  1965年至1966年任新华社江苏分社摄影组长;

  1967年至1974年"文革"期间身处逆境,全家下放农村劳动;

  1975年至1977年任新华社江西分社摄影组长;

  1978年后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

  其代表作品有《欢送志愿军归国》、《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打乒乓球》、《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毛泽东在庐山》、《毛泽东在工厂里》、《毛泽东在书房》及《放鸭图》、《人定胜天》等。

  新中国成立 即调入中南海

  东北解放后,吕厚民经黑龙江省依兰县师范培训班培训,当上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员。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到依兰县招考工作人员,他和姐姐都被录取了,吕厚民被分配到照相科,从事胶片的冲洗、放大和整理资料工作。

  1949年3月,吕厚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他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1950年1月,他又被调到中南海,专门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开始了前后12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1957年底,吕厚民所在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同新华社合并,他到新华社当记者。离开中南海之前,吕厚民跟毛泽东说想请他题名。第二天,毛泽东的秘书便把题名手书转给了他。

  1961年,吕厚民又被调回中南海,任毛泽东的随身记者。1965年又被调任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文革"开始后,吕厚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康生、江青、陈伯达亲自批准成立"吕厚民专案组",将吕厚民全家下放到江苏农村,实行严厉管制。在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他曾留下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遗书自杀过。后来,他来到北京,给毛泽东写信。在他的信送出的第三天,毛泽东便亲自批示恢复了他的工作。毛泽东对这个"短小精悍"的摄影师一直没有忘却。

  吕厚民曾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多年。拍摄毛主席的工作、生活照片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工作。作为毛主席身边的摄影师,他拍摄了大量广为人知的主席照片,而与那些会议、讲话中的历史瞬间相比,吕老更喜欢他拍摄主席日常生活中的照片。吕老向记者回忆了许多照片后面的故事。

  1962年的一天下午,毛主席要去西湖饭店会见外宾,他背着相机在客厅里等候。不一会儿,毛主席来到客厅,见到吕厚民便伸出大手,说:"好久没见了,握握手吧。"毛主席说完,客厅里毛主席的秘书、卫士等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你们都笑什么呀?""吕厚民您不天天见吗?"毛主席一听,自己也笑了起来。主席笑过之后又问吕厚民:"你不是要拍我在办公室的照片吗?什么时候拍呀?"吕厚民听了高兴极了,立即问:"就现在行不行?"主席问:"不会影响会见吗?"吕厚民一看表,说:"还有半个多小时呢,来得及的。""好吧,就依你吧。"主席说完转身回了办公室。吕厚民没想到在这里能为主席照办公的相,便立即回房间取闪光灯的分灯。取来分灯时,主席已经拿起一支毛笔在写一首唐诗。吕厚民找好位置,拍了几张。主席写完唐诗之后,又拿起一张当天的《人民日报》看了起来。就又拍了几张。拍完之后,吕厚民哗啦哗啦地摇胶片。主席一听,抬起头来问道:"好了吧?"吕厚民忙回答:"好了,主席。"主席一语双关地说:"完成任务了。"站起身来,"走,见客人去。"

  吕老回忆,主席拍照时从来不摆姿势,也不会要求摄影师应该怎么做,而是像平常一样做自己的事,把更大的主动权留给摄影师。所以,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吕厚民从未因要给主席拍片而紧张过。

  作为主席身边的摄影师,有义务和责任要多拍一些主席各个方面的照片。吕厚民也时刻没有忘记这一点,可是一直没有拍出比较理想的照片。1962年夏季的一天,毛主席在上海工作的地方有一个不大的健身房,里边有一副乒乓球台,但是主席平时不走这边。如果能给主席拍一张打乒乓球的照片,还可以顺便让主席得到更好的休息。吕厚民就同主席的秘书和保健医生商量好,主席散步回来后从另一条小路回来,走通往乒乓球台的那个门。主席看到了乒乓球台,吕厚民便跟主席说:"主席,打打乒乓球吧。"主席欣然接受,便从球台上拿起了球拍。这时,保健医生已经在球台的另一边作好了准备,把球发了过去。主席接到了球,"啪"地一回扣,把球打了回去,动作非常有力。于是,一张经过吕厚民策划的毛主席打乒乓球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远去的岁月,在照片中渐渐清晰起来。伟人的身影虽然远去,但人格的魅力却未曾被时光磨灭。吕老的这组照片中,少见伟人般的仰视与尊崇,更多是普遍人之间的平视。摄影者与被摄影者是平等的,镜头指向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者、一个情绪饱满的普通人。

  他的照片屡获大奖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当时的照相设备和技术不高,摄影师用美国产的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用钨丝灯泡,拍一张须换一个灯泡。暗盒里一次只能装2片胶片,拍完后要立即拉开暗箱再装胶片。因此,有时动作再快,也抓不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

  为拍到一些珍贵的瞬间,吕厚民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会议最后一天下午散会时,台上台下的人陆续退场,吕厚民看到周恩来也站了起来,但没有退场,而是手拿文件,大步朝还在看文件的毛泽东走去。周恩来还没有走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已感觉到了,立即站了起来。周恩来首先给毛泽东看手中的那份文件,说了几句什么。从面部表情看,心里很高兴。毛泽东看了也很高兴,就把自己桌子上的文件拿了起来,翻了两页给周恩来看,并交谈着。就在这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

  这张照片在国内外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照片不仅生活气息浓厚,而且两位伟人长期形成的和谐与默契,自然地流露出来,成为一幅经典之作。这幅照片,很快被制成大幅挂画,在国内外销售,进入了千千万万家庭中,许多人至今还保存着。

  主席夸他短小精悍

  1958年,吕厚民作为随军记者来到朝鲜。有一天,他正在咸兴北道沙里院大街采访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归国。当时人山人海热烈感人的场面,使吕厚民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他冲出人群,正好有一辆朝鲜人民军的吉普车停在路旁。他说明情况,登上吉普车的盖子上,迅速按下了快门。
这幅照片在东德和前苏联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分别获得了金、银质奖。1963年2月的一天,他正随毛泽东在杭州,新华社给毛泽东的秘书打来电话,说吕厚民的《欢送志愿军归国》摄影作品,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获得了一等奖,古巴有关方面邀请他前去访问。

  1961年夏季,毛泽东在上海驻地一连工作好几天。这天,卫士好不容易才说服他休息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毛泽东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健身房,里边有一张乒乓球台。吕厚民陪毛泽东出来散步后,便产生了给毛泽东拍一张打乒乓球的照片。他知道有一张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那还是在延安时拍的。吕厚民同毛泽东的秘书和保健医商量,毛泽东散步回来后,不走原来的门,从另一条小路回来,走通往健身房有乒乓球台的那个门。毛泽东从那个门进去之后,看到了乒乓球台,吕厚民便跟毛泽东说:"主席,打打乒乓球吧。"

  毛泽东一听,说:"好哇。"便从球台上握起球拍。这时,保健医在球台另一边已做好准备,把球发了过去。毛泽东接到了球,"啪"的一回扣,把球打了回去,动作非常有力。于是,一张经过吕厚民策划的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这张照片发表后,曾在体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他拍的主席照片成了经典

  1961年夏天,毛泽东在庐山连续几天不曾合眼。一个晴朗的上午,他终于停止了办公,走出数日没有离开的屋子,登上含鄱口。几天来,不见毛泽东出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心情也比较低沉。见毛泽东出来了,心情也顿时开朗起来,紧跟毛泽东上了含鄱口。开始,毛泽东右手拤腰不说话,站在一个石凳边望着远方。大约半个小时左右,便坐在石凳上,同英语翻译林克谈话。林克走后,毛泽东仍然坐着没有动,望着远方的天空,眉宇不展,表情凝重。这时,吕厚民发现毛泽东身后的远处背景非常奇妙:天空湛蓝湛蓝,白云时卷时舒,漫天飞渡;云雾中时隐时现的山峦,显得愈加挺拔坚韧;山下的鄱阳湖上,云蒸霞蔚,紫气升腾。

  他突然意识到,时代的背景、大自然的背景、毛泽东的心境,此刻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真是难得的寓意深刻的历史画面。他立即取出一只深黄滤色镜片装在镜头上,使天空灰暗一些,白云更白一些,毛泽东的整个轮廓更加鲜明。这一瞬间变成了历史的永恒,也获得了国内外摄影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4/15798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