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讯 瓷器,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国家名片”。时值金秋,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先后迎来一场跨越三百年的瓷器艺术盛宴。
2025年9月29日与10月6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流光溢彩——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彩绘瓷珍宝展”在两地相继开幕,以清三代御窑瓷器珍品为媒介,开启中日瓷器艺术对话的新篇章。此次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国文煊(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联合主办,分别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大阪关西世博会中国馆举办,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的支持。中日两国政界、文化界、教育、科技、商界代表齐聚开幕式,共同见证这一中日文化交流的盛事。
9月29日,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出席开幕仪式的中国嘉宾包括: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代表(原副主任)周明、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会长吴稚亮,在日中国企业协会会长王家驯等;日本嘉宾包括:日中友好文化交流促进协会会长、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文部科学大臣、众议院议员河村建夫,日本众议院议员 前众议院副议长、立宪民主党常任顾问海江田万里,日本众议院议员、前总务大臣政务官輿水惠一,日本参议院议员、立宪民主党、政务调查会长羽田次郎,日本参议院议员 参议院总务委员会会长小沢雅仁,日中友好会馆中国代表黄星源,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罗王泉、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原东京都立大学理事长、庆应大学教授、日本内阁府特命顾问岛田晴雄,东京理科大学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松岛钢治,NHK前会长滨田健一郎等。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这是一次十分珍贵和难得的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希望各方共同努力,让艺术交流活动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纽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副部长王仲伟在展览前言中表示,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的辉煌时刻,这批承载深厚中华文脉的瑰宝于扶桑之地绽放光华,正是对习近平主席“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深邃洞见的生动实践。这批精美清代瓷器跨越国界,在日本展出,搭建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当观者驻足于这些凝聚东方智慧的器物前,所感受到的将是超越时空与民族藩篱的美之共鸣,所体悟的将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真谛。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在展览前言中表示,当温润釉光映入东瀛观众的眼眸,于美美与共的和鸣中,我们再次确认,文化永远是跨越天堑、直抵心灵的桥梁,“以瓷为鉴,愿诸位观众在这流光凝华处、溢彩绚空时,洞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沉底蕴、创新性的蓬勃生机、统一性的家国情怀、包容性的广博格局、和平性的天下襟怀。更于文明互鉴的当下,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文明倡议’之深远意义:当世界风云激荡,文化艺术之对话,正是托举和平与希望的不灭灯塔。”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代表(原副主任)周明在致辞中说,展出的瓷艺珍品,不仅是物质的再现,更是文化的延续,是“以古为镜、以新为魂”的生动实践。“当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瓷器珍品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观众见面,我相信,它们将成为沟通两国民众心灵的纽带,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瓷器艺术,更能透过这些展品,感受到东亚文明的绚丽多彩。”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藤原诚在专门为展览的撰文中说:“参观这一展览,并不止目赏其形,也可神会其意:一笔青花,可溯唐风宋雨,一丝矾红,犹牵两岸潮声。瓷音轻叩,似闻遣唐使船橹之欸乃;釉面莹润,如见琵琶湖畔初月之澄辉。斯展也,不独为器物之罗列,实为两国人民互照心镜之契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使知文化无国界,美善共源流。”
知名收藏家吴稚亮代表主办方之一的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致感谢辞,他表示,承蒙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及各界同仁的支持与厚爱,将他倾半生所藏的瓷器珍品得以先后亮相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此次展出的展品,是从近千件藏品中再三遴选而得。器以载道,物以传心。这次展览是希望与更多同道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学者得研究之新资料,让青年得审美之新启迪,让世界得文化之新共识。”
长期以来,在文物收藏界相对低调的惠风阁更像知己同道的文会雅集,然而,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明清瓷器鉴定》的作者、文物鉴定大家耿宝昌曾手书“流光溢彩”题赠吴稚亮,足见对其清三代彩绘瓷器收藏的认可。吴稚亮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受其家庭影响,从小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后走上文物收藏之路,并对清三代瓷器独有情钟,他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集大成时代,尤其是珐琅彩、粉彩、斗彩等彩绘瓷,可谓登峰造极。”在他看来,这三个朝代的瓷器各具神韵:“康熙朝风格雄健大气,青花能分五色,五彩绚丽夺目;雍正朝瓷器则转向典雅秀逸,粉彩柔和温润,有文人画意;到了乾隆朝,工艺技巧达到极致,繁缛精巧,转心瓶、仿生瓷等奇巧之作频出,体现了盛世的极度自信与包容创新的气度。”
据悉,过去的中日文物交流,更多聚焦于两国共同珍视的唐宋佛教艺术、书法绘画、以及日本深受影响的唐宋茶道器具等主题,而清三代瓷器在日本的大规模展出,尚属首次。清三代瓷器被视为清代陶瓷艺术史上的巅峰,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陶瓷艺术成就,也是“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技术交融,一直备受收藏界追捧。
此次展览由“紫宸清赏——珐琅彩瓷的中西融合”、“窑火凝珍——粉彩瓷器的锦绣技艺”、“青韵光华——青花青釉的雅致风采”三部分组成,旨在打开一扇领略中国清代彩绘瓷器辉煌技艺的视窗,帮助观者睹物追远、穿越时空,感知中国瓷器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和令人神往的无穷魅力。展览汇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60件/套精美官窑彩绘瓷珍品,均是从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近千件藏品中精心遴选而来,经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专家严格鉴定、遴选,包括清代康熙青花万寿大尊、乾隆青花红彩描金云龙纹大盘、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乾隆洋彩轧道转心瓶等代表性器物,既有恢宏陈设重器,也有精微文房雅玩,康熙朝瓷器风格雄健,青花墨分五色,五彩绚丽,雍正瓷器典雅秀雅,粉彩柔和,乾隆时期工艺极尽巧思,粉彩华丽,转心瓶、仿生瓷等创新迭出,或典雅秀逸,或繁缛精巧,其釉色之绚烂、纹饰之精妙,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其中,清代康熙青花万寿大尊是康熙六十大寿之际,由景德镇御窑敬献的青花瓷器,通体书写一万个形态各异的“寿”字,寓意万寿无疆。其胎骨坚致,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沉稳,大器成型之难,烧造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清代乾隆青花红彩描金云龙纹大盘口径达49cm,器型硕大,口沿内绘一圈青花露白海水纹,壁绘四条金彩大行龙,里外九条大龙,圈足内五只小龙代表了皇帝为九五之尊;清雍正 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胎薄如蝉翼,绘月季绿竹,题写“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诗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体现了雍正的审美趣味。这些展品,从文房雅玩到陈设重器,清晰地勾勒出清三代瓷艺的发展脉络与辉煌成就。
此次“流光溢彩——清三代彩绘瓷珍宝展”在日本的举办,不仅是展示珍贵文物,更是一次深度的审美对话,让日本观众看到一个不同于其传统印象中的更加多元和辉煌的中国艺术世界,这对于深化两国间的文明互鉴具有标志性意义。
据悉,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后,这批清代瓷器珍品还将陆续到英国、美国等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展出,以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向各国观众展示中国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5年9月29日与10月6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流光溢彩——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彩绘瓷珍宝展”在两地相继开幕,以清三代御窑瓷器珍品为媒介,开启中日瓷器艺术对话的新篇章。此次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国文煊(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联合主办,分别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大阪关西世博会中国馆举办,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的支持。中日两国政界、文化界、教育、科技、商界代表齐聚开幕式,共同见证这一中日文化交流的盛事。
9月29日,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出席开幕仪式的中国嘉宾包括: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代表(原副主任)周明、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会长吴稚亮,在日中国企业协会会长王家驯等;日本嘉宾包括:日中友好文化交流促进协会会长、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文部科学大臣、众议院议员河村建夫,日本众议院议员 前众议院副议长、立宪民主党常任顾问海江田万里,日本众议院议员、前总务大臣政务官輿水惠一,日本参议院议员、立宪民主党、政务调查会长羽田次郎,日本参议院议员 参议院总务委员会会长小沢雅仁,日中友好会馆中国代表黄星源,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罗王泉、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原东京都立大学理事长、庆应大学教授、日本内阁府特命顾问岛田晴雄,东京理科大学教授(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松岛钢治,NHK前会长滨田健一郎等。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这是一次十分珍贵和难得的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机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希望各方共同努力,让艺术交流活动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纽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副部长王仲伟在展览前言中表示,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的辉煌时刻,这批承载深厚中华文脉的瑰宝于扶桑之地绽放光华,正是对习近平主席“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深邃洞见的生动实践。这批精美清代瓷器跨越国界,在日本展出,搭建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当观者驻足于这些凝聚东方智慧的器物前,所感受到的将是超越时空与民族藩篱的美之共鸣,所体悟的将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真谛。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在展览前言中表示,当温润釉光映入东瀛观众的眼眸,于美美与共的和鸣中,我们再次确认,文化永远是跨越天堑、直抵心灵的桥梁,“以瓷为鉴,愿诸位观众在这流光凝华处、溢彩绚空时,洞见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沉底蕴、创新性的蓬勃生机、统一性的家国情怀、包容性的广博格局、和平性的天下襟怀。更于文明互鉴的当下,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文明倡议’之深远意义:当世界风云激荡,文化艺术之对话,正是托举和平与希望的不灭灯塔。”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代表(原副主任)周明在致辞中说,展出的瓷艺珍品,不仅是物质的再现,更是文化的延续,是“以古为镜、以新为魂”的生动实践。“当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瓷器珍品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观众见面,我相信,它们将成为沟通两国民众心灵的纽带,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瓷器艺术,更能透过这些展品,感受到东亚文明的绚丽多彩。”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藤原诚在专门为展览的撰文中说:“参观这一展览,并不止目赏其形,也可神会其意:一笔青花,可溯唐风宋雨,一丝矾红,犹牵两岸潮声。瓷音轻叩,似闻遣唐使船橹之欸乃;釉面莹润,如见琵琶湖畔初月之澄辉。斯展也,不独为器物之罗列,实为两国人民互照心镜之契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使知文化无国界,美善共源流。”
知名收藏家吴稚亮代表主办方之一的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致感谢辞,他表示,承蒙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及各界同仁的支持与厚爱,将他倾半生所藏的瓷器珍品得以先后亮相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此次展出的展品,是从近千件藏品中再三遴选而得。器以载道,物以传心。这次展览是希望与更多同道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学者得研究之新资料,让青年得审美之新启迪,让世界得文化之新共识。”
长期以来,在文物收藏界相对低调的惠风阁更像知己同道的文会雅集,然而,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明清瓷器鉴定》的作者、文物鉴定大家耿宝昌曾手书“流光溢彩”题赠吴稚亮,足见对其清三代彩绘瓷器收藏的认可。吴稚亮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受其家庭影响,从小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后走上文物收藏之路,并对清三代瓷器独有情钟,他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集大成时代,尤其是珐琅彩、粉彩、斗彩等彩绘瓷,可谓登峰造极。”在他看来,这三个朝代的瓷器各具神韵:“康熙朝风格雄健大气,青花能分五色,五彩绚丽夺目;雍正朝瓷器则转向典雅秀逸,粉彩柔和温润,有文人画意;到了乾隆朝,工艺技巧达到极致,繁缛精巧,转心瓶、仿生瓷等奇巧之作频出,体现了盛世的极度自信与包容创新的气度。”
据悉,过去的中日文物交流,更多聚焦于两国共同珍视的唐宋佛教艺术、书法绘画、以及日本深受影响的唐宋茶道器具等主题,而清三代瓷器在日本的大规模展出,尚属首次。清三代瓷器被视为清代陶瓷艺术史上的巅峰,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陶瓷艺术成就,也是“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技术交融,一直备受收藏界追捧。
此次展览由“紫宸清赏——珐琅彩瓷的中西融合”、“窑火凝珍——粉彩瓷器的锦绣技艺”、“青韵光华——青花青釉的雅致风采”三部分组成,旨在打开一扇领略中国清代彩绘瓷器辉煌技艺的视窗,帮助观者睹物追远、穿越时空,感知中国瓷器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和令人神往的无穷魅力。展览汇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60件/套精美官窑彩绘瓷珍品,均是从上海惠风阁艺术品中心近千件藏品中精心遴选而来,经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专家严格鉴定、遴选,包括清代康熙青花万寿大尊、乾隆青花红彩描金云龙纹大盘、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乾隆洋彩轧道转心瓶等代表性器物,既有恢宏陈设重器,也有精微文房雅玩,康熙朝瓷器风格雄健,青花墨分五色,五彩绚丽,雍正瓷器典雅秀雅,粉彩柔和,乾隆时期工艺极尽巧思,粉彩华丽,转心瓶、仿生瓷等创新迭出,或典雅秀逸,或繁缛精巧,其釉色之绚烂、纹饰之精妙,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其中,清代康熙青花万寿大尊是康熙六十大寿之际,由景德镇御窑敬献的青花瓷器,通体书写一万个形态各异的“寿”字,寓意万寿无疆。其胎骨坚致,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沉稳,大器成型之难,烧造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清代乾隆青花红彩描金云龙纹大盘口径达49cm,器型硕大,口沿内绘一圈青花露白海水纹,壁绘四条金彩大行龙,里外九条大龙,圈足内五只小龙代表了皇帝为九五之尊;清雍正 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胎薄如蝉翼,绘月季绿竹,题写“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诗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体现了雍正的审美趣味。这些展品,从文房雅玩到陈设重器,清晰地勾勒出清三代瓷艺的发展脉络与辉煌成就。
此次“流光溢彩——清三代彩绘瓷珍宝展”在日本的举办,不仅是展示珍贵文物,更是一次深度的审美对话,让日本观众看到一个不同于其传统印象中的更加多元和辉煌的中国艺术世界,这对于深化两国间的文明互鉴具有标志性意义。
据悉,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后,这批清代瓷器珍品还将陆续到英国、美国等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展出,以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向各国观众展示中国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