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雪漠与王敏:中日文化的渊源与历史互动
日期: 2025/07/04 12:09
《中文导报》记者:张石 

7月3日,访日中国作家雪漠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日本法政大学名誉教授王敏在日本记者中心围绕中日文化的异同等主题展开了对谈,资深媒体人张可喜主持了对谈,参加视频转播的中日听众反响热烈。




雪漠(左)与王敏

王敏在对谈中说:我在来日本留学前,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之中,对外界毫无理解,没有中国和外国对比的切身体验。到了日本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在头脑中产生了无数“为什么?”于是我把所有的日本人都作为老师,把所有的现象都作为与中日文化比较的对象。



张可喜

在公元5世纪之前,日本没有文字,日本希望摆脱没有文字的状态,他们向来自日本的朝鲜半岛的百济的儒家学者王仁请教,王仁告诉他们要读书,他们就学习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的汉字,最初是模仿中国发音来读的,后来发展出“汉文”系统,在中文文章中加入日语助词。712编撰了《古事记》,这是日本最早的历史书籍,720年完成《日本书纪》。

王仁教日本的皇太子读书,他随身带着的《论语》和《千字文》,就是日本历史上开先河的汉字教科书。



位于京都府宇治市宇治山田的宇治神社,就是王仁教皇太子读书的地方。

日本人通过引入汉字,将文化发展的过程缩短了几千年,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进入汉字文化圈。日本现在也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什么地方都带一个小笔记记录,日本的识字率目前是世界第一。

日本的文字自古以来都是双重结构,一重是中国的古汉语,为了普及,进行了简化运动,创造了假名,这是第二重。假名都是从汉字的一部分简化而来。早期日本的所有的书籍,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书是一切物品中最有价值的文明载体。长崎目前还保留着从中国输入的大量的商品目录,其中有大量的书籍和字画。日本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的影响,就是到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依旧相当深刻,日本的著名作家森鸥外和夏目漱石,任何一部作品中都具有中国文化的内容。另外,我研究的作家宫泽贤治,作品中的许多原型来自中国,比如他为什么对西域那么感兴趣?我发现他按照唐僧取经的路线图提取题材,写了很多的作品。



在对谈中,作家雪漠则表达了对日本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感触甚深。

雪漠认为,日本文化发展有三大显著特征:

一是文化的再创造。

他指出,许多中国本土已消失或式微的文化传统,在日本却被发扬光大。如真言宗,在中国已经消失,但在日本发展壮大,再比如净土宗,在中国也没有像日本这样壮大,净土宗在日本全国寺院总数约为几万座。茶文化也是这样,在日本发展成茶道,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二是接受中国文化后,日本将其注入了自身的创造性。如禅宗,经过日本学者的精心阐述和发展、诠释,逐步走向世界,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第三就是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的吸收,有一定的规律。

1、世俗化。许多文化在中国是“高大上”的,在日本则与庶民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如中国的佛教中和尚不能结婚,日本的和尚是可以结婚的。“戒定慧”三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但是在日本,“戒”被大大地淡化。

2、生活化。如佛教的寺庙可以建立普通人的坟墓,也有个人的佛龛,佛灯长明。增强了宗教与生活的融合。

3、壮大化。从中国传来的禅宗和茶道等,都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一种文化,只有壮大才能更好地传播。

4、流程化。如在日本的神社,在参拜时,都有洗手、漱口、参拜、摇铃等固定的程式,可以促进其的普及和传承。

5、组织化和网络化。如日本稻荷神社,据说全国共有3万座稻荷神社,真言宗有真言宗十八本山,约有12,118座寺院。

正是这种生活化、制度化的文化承载方式,使得日本能更有效地保存、传播乃至发展外来文化。这一经验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承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次对谈让中日观众深受启发,不仅加深了对两国文化异同的理解,也促成了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思考。

对谈在线上线下反响强烈,人们深感得到很大的文化启发,加深了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21202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