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 社论
作者:申文
中国与美国于5月10日在瑞士展开贸易谈判,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会谈。这是自特朗普总统二次执政后发动新一轮关税战以来,中美首次展开高层对话。10日的首轮会谈历时约八小时,第二天会谈结束后,双方都表示取得实质性进展,翌日发表了90天暂停加征关税的联合声明。
本次会谈前夕,中美双方在芬太尼问题、谈判代表的级别安排,以及美方措辞等出现分歧,导致筹备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围绕着“是谁先主动接触”的说法,也各执一词。路透社指出,当前中美分歧,已不再是高达三位数的关税。芬太尼流入、科技出口限制、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地缘政治问题,使谈判更加复杂,彼此立场更趋强硬。
由于高关税影响消费品价格和供应链稳定性,投资者的担忧持续加剧,此次旨在避免两败俱伤的会谈引发市场关注。有分析称,此次对话或是一次寻求贸易战暂时停火的权宜之计,而非迈向全面解决分歧的决定性谈判,但外界还是认为本轮象征性接触,标志着在持续紧张的贸易环境中,中美仍存在对话与合作的可能性。外界期望谈判能让这场扰乱股市和债市的贸易战降温。
在会谈前,中方表明本次中美接触“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如何理解中方的三大考虑呢?
考虑一:全球期待。2月以来,美国政府的“关税大棒”挥向全球。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意义重大,也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捍卫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也是捍卫自己的发展利益。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为-0.2%,比预期减少3个百分点;如果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全球货物贸易量最高下降1.5%。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世界在等待中国的声音。
考虑二:中方利益。面对美方无理打压,中方的多轮反制展示了捍卫中国利益的决心。中方强调,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同时,中方也始终希望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美方意识到中国的坚决态度,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中方的谈判基础是,中国利益不容侵犯。谈和打的主动权,仍然在自己手中。
考虑三: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传递出美国最真实的声音。自中美关税对峙发生以来,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受到了极大冲击。全球约有40家公司撤回或下调了今年的业绩预期,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美国卡夫亨氏、美国捷蓝航空公司等知名企业。4月底,快递巨头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表示,将裁员2万人以降低成本。4月第二周以来,美国电商亚马逊平台上的卖家上调了近1000种商品的价格,平均涨价幅度接近30%。如果连这些属于美国民众的、真实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那么特朗普政府所谓的美国利益,只会是虚假的利益。
本轮中美贸易谈判,对比七年前的贸易战,出现了“人选、地点、经济压力”三大不同。
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曾进行了第一轮贸易谈判。此情此景,有些事情并未改变:两国执政者不变,美国还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特朗普依然对关税情有独钟;而世界局势却今非昔比:俄乌战争挑战二战后的世界秩序,特朗普的MAGA倾向“背刺”盟友,中国的产业崛起和更新计划基本上取得成功。
首先,谈判人选变化。中方仍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但任职的人从刘鹤变为何立峰。美国方面,参与者的职务依然是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七年前是姆努钦和莱特希泽;七年后是贝森特和格里尔。美媒报导,财长贝森特此前在特朗普暂缓关税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突显白宫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把美国从全面全球贸易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其次,本轮谈判选择瑞士,而不是中美任何一方,与上次往返于北京和华盛顿不同。在特朗普实施关税后,中美互加关税到了极高程度。率承认并启动关税谈判的领导人,可能被视为妥协。会谈地点选在中立的瑞士,似乎能规避上述问题。中国一直表现出愿意坐上谈判桌的姿态,直到“对等关税”出台后才态度转硬,但中国从未关闭过谈判之门。局势看似有些僵持,双方都略微软化立场以便开始对话,所以选在瑞士举行对话,双方都可接受。
其三,关税压力变化巨大。七年前的谈判,经历过多次“不欢而散”,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压力并不大,整体税率在20%左右徘徊。本次,中美之间大部分商品关税达到145%,部分甚至达到245%,对于出口商而言,这个级别的税率是“无法交易”的状态。
在美国,供应链中断的压力开始浮现,债券市场的压力与日俱增;在中国,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低迷的房地产市场,而就业市场的压力不断累积,都是不能承受之重。随着谈判推进,可能会回落至最初 “解放日”关税水平,约为60%。目前,要达成一项持久稳固的贸易协议,从根本上杜绝关税争端死灰复燃,依然希望渺茫,因为中美在经济关系结构性问题上相距甚远。
从主观意愿来看,中国一直以来都不希望发生贸易战。贸易战是美国单方面强加的,中国只是被迫应战。本次中美高层举行瑞士会谈,是初步接触,为了相互摸底。中美双方能重新坐下来谈起来就是一个好消息,但结果不容乐观。在互信缺失的背景下,双方都不愿示弱,市场比对成果预期不高。中方在谈判中有明确的条件和底线,绝不可能接受美方的无理要求,更不会单方面做出让步。能谈出什么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方的立场。
总的来说,本次中美高层会谈是一个重要开端,标志着中美贸易争端重新开启了对话渠道。但要真正解决两国之间的贸易分歧,需要美方采取行动展现出足够的诚意。中国可能首先会寻求与其他国家类似的90天关税豁免期,而任何形式的减税与后续谈判,都将被投资者视为积极信号。
作者:申文
中国与美国于5月10日在瑞士展开贸易谈判,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会谈。这是自特朗普总统二次执政后发动新一轮关税战以来,中美首次展开高层对话。10日的首轮会谈历时约八小时,第二天会谈结束后,双方都表示取得实质性进展,翌日发表了90天暂停加征关税的联合声明。
本次会谈前夕,中美双方在芬太尼问题、谈判代表的级别安排,以及美方措辞等出现分歧,导致筹备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围绕着“是谁先主动接触”的说法,也各执一词。路透社指出,当前中美分歧,已不再是高达三位数的关税。芬太尼流入、科技出口限制、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地缘政治问题,使谈判更加复杂,彼此立场更趋强硬。
由于高关税影响消费品价格和供应链稳定性,投资者的担忧持续加剧,此次旨在避免两败俱伤的会谈引发市场关注。有分析称,此次对话或是一次寻求贸易战暂时停火的权宜之计,而非迈向全面解决分歧的决定性谈判,但外界还是认为本轮象征性接触,标志着在持续紧张的贸易环境中,中美仍存在对话与合作的可能性。外界期望谈判能让这场扰乱股市和债市的贸易战降温。
在会谈前,中方表明本次中美接触“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如何理解中方的三大考虑呢?
考虑一:全球期待。2月以来,美国政府的“关税大棒”挥向全球。中美经贸关系对两国意义重大,也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捍卫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也是捍卫自己的发展利益。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为-0.2%,比预期减少3个百分点;如果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全球货物贸易量最高下降1.5%。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世界在等待中国的声音。
考虑二:中方利益。面对美方无理打压,中方的多轮反制展示了捍卫中国利益的决心。中方强调,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也得不到尊重。同时,中方也始终希望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美方意识到中国的坚决态度,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中方的谈判基础是,中国利益不容侵犯。谈和打的主动权,仍然在自己手中。
考虑三: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传递出美国最真实的声音。自中美关税对峙发生以来,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受到了极大冲击。全球约有40家公司撤回或下调了今年的业绩预期,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美国卡夫亨氏、美国捷蓝航空公司等知名企业。4月底,快递巨头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表示,将裁员2万人以降低成本。4月第二周以来,美国电商亚马逊平台上的卖家上调了近1000种商品的价格,平均涨价幅度接近30%。如果连这些属于美国民众的、真实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那么特朗普政府所谓的美国利益,只会是虚假的利益。
本轮中美贸易谈判,对比七年前的贸易战,出现了“人选、地点、经济压力”三大不同。
2018年5月3日和4日,中美曾进行了第一轮贸易谈判。此情此景,有些事情并未改变:两国执政者不变,美国还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特朗普依然对关税情有独钟;而世界局势却今非昔比:俄乌战争挑战二战后的世界秩序,特朗普的MAGA倾向“背刺”盟友,中国的产业崛起和更新计划基本上取得成功。
首先,谈判人选变化。中方仍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但任职的人从刘鹤变为何立峰。美国方面,参与者的职务依然是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七年前是姆努钦和莱特希泽;七年后是贝森特和格里尔。美媒报导,财长贝森特此前在特朗普暂缓关税的决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突显白宫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把美国从全面全球贸易战的边缘拉了回来。
其次,本轮谈判选择瑞士,而不是中美任何一方,与上次往返于北京和华盛顿不同。在特朗普实施关税后,中美互加关税到了极高程度。率承认并启动关税谈判的领导人,可能被视为妥协。会谈地点选在中立的瑞士,似乎能规避上述问题。中国一直表现出愿意坐上谈判桌的姿态,直到“对等关税”出台后才态度转硬,但中国从未关闭过谈判之门。局势看似有些僵持,双方都略微软化立场以便开始对话,所以选在瑞士举行对话,双方都可接受。
其三,关税压力变化巨大。七年前的谈判,经历过多次“不欢而散”,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压力并不大,整体税率在20%左右徘徊。本次,中美之间大部分商品关税达到145%,部分甚至达到245%,对于出口商而言,这个级别的税率是“无法交易”的状态。
在美国,供应链中断的压力开始浮现,债券市场的压力与日俱增;在中国,正在积极重建消费者信心和低迷的房地产市场,而就业市场的压力不断累积,都是不能承受之重。随着谈判推进,可能会回落至最初 “解放日”关税水平,约为60%。目前,要达成一项持久稳固的贸易协议,从根本上杜绝关税争端死灰复燃,依然希望渺茫,因为中美在经济关系结构性问题上相距甚远。
从主观意愿来看,中国一直以来都不希望发生贸易战。贸易战是美国单方面强加的,中国只是被迫应战。本次中美高层举行瑞士会谈,是初步接触,为了相互摸底。中美双方能重新坐下来谈起来就是一个好消息,但结果不容乐观。在互信缺失的背景下,双方都不愿示弱,市场比对成果预期不高。中方在谈判中有明确的条件和底线,绝不可能接受美方的无理要求,更不会单方面做出让步。能谈出什么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方的立场。
总的来说,本次中美高层会谈是一个重要开端,标志着中美贸易争端重新开启了对话渠道。但要真正解决两国之间的贸易分歧,需要美方采取行动展现出足够的诚意。中国可能首先会寻求与其他国家类似的90天关税豁免期,而任何形式的减税与后续谈判,都将被投资者视为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