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郭沫若致坂田昌一手迹捐赠仪式在东京举行
日期: 23年05月4期
中文导报记者 (张石)5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东京都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中日交流论坛联合在东京举行“郭沫若致坂田昌一手迹捐献仪式”,坂田昌一之子坂田文彦将珍藏的郭沫若赠坂田昌一书法作品捐赠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下属郭沫若纪念馆。



会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前身为郭沫若创建并担任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中日友好的使者。他的一生为中日友好,为恢复中日邦交做了重大的贡献。坂田昌一先生是日本著名物理理论学家,中国科学界的老朋友,他与郭沫若有着深厚的友谊。



黄星原

1955年冬,郭沫若率中国科学考察团访问了日本,不仅看望了许多过去的老朋友,也结识了不少日本自然科学界的知名学者,其中包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坂田昌一。



坂田昌一

1956年4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的日本和平代表团收到郭沫若发自北京的信,欢迎代表团在回国途中顺访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正是这个代表团的主要成员之一。5月7日,坂田昌一实现了对新中国的第一次访问,向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介绍了他的关于基本粒子的“复合”模型,又与周恩来和郭沫若交谈。



伊藤洋平

1964年,国际科学讨论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时坂田昌一正在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他接到郭沫若的来信,希望他和日本科学家会后转赴中国,参加北京的国际科学讨论会。当时日本政府有严格限制,坂田昌一冲破重重阻力,率领着由61位科学家组成的日本代表团前来参会,8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各国代表团时,首先和坂田先生握手,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很好。



代读赵笑洁致辞

郭沫若由衷感谢坂田昌一先生的勇气和魄力及支持,在科学讨论会大会日程之外专门宴请了日本代表团,赠给每位代表团成员一幅自己的书法作品。



藤田梨那

以后郭沫若与坂田昌一多有交往,并赠送多幅书法作品给坂田昌一及夫人。1968年坂田昌一不幸罹患代谢性骨病(骨髓癌),病情比较严重。得知这一消息后,郭沫若立即通知中国科学院外事组把有关坂田教授病情的全部资料送往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广安门医院的专家们经过认真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妥的疗养性处方。



张可喜

在捐献仪式上,日方主办方,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的理事长伊藤洋平、赴日参加捐献仪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一行、日中友好会館中国代表黄星原、坂田昌一之子坂田文彦、郭沫若外孙女、国士馆大学教授藤田梨那、中日交流论坛名誉会长张可喜等参加了捐献仪式。



郭沫若手迹



于立群手迹

黄星原在致辞中指出:继两国前年和去年连续隆重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和日中和

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后,今天,中日两国友好团体及有识之士再次齐聚东京,共同见证郭沫若作品捐赠仪式,书写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感人故事。我谨代表日中友好会馆,向大家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坂田文彦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为此次捐赠活动做出努力的中日双方友好人士表达最衷心感谢!



郭沫若手迹

坂田先生将郭沫若先生多年来收藏的五件珍贵作品捐献给北京郭沫若纪念馆,传承的是两个家族老一辈人的友谊佳话,传递的是两个国家世代友好的坚定信念。



郭沫若手迹

伊藤洋平在致辞中表示:据我所知,这个项目的起因是现任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理事,也是日本很出名的物理学者坂田昌一先生的儿子,坂田文彦先生与郭沫若先生的日本亲属、藤田梨那女士取得联系,表示希望将郭沫若先生生前给家人的亲笔签名捐赠给北京郭沫若纪念馆。在捐赠仪式准备过程中,我们协会也有幸参与到本次仪式的日方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赵笑洁书记在致辞中指出:

“坂田文彦先生珍藏的这五幅书法作品是郭老和于立群夫人在1957年至1973年之间赠送给坂田昌一先生及夫人信子女士的,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科学与和平,创造日日新”,这不仅承载的是两国科学家的友情,更传递了中日两国人民对于和平、友好、合作、未来的期许,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见证。坂田文彦先生决定将这些珍贵的作品捐献给郭沫若纪念馆,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对他的义举表示感谢!”



郭沫若手迹

“我们将妥善收藏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作品。郭老和坂田昌一等老一辈友好人士为我们开拓出了一条中日友好之路。今天,我们沿着这条路前行,再叙中日学术界的友谊,为加深两国在历史文化领域的交流,为推动中日关系继往开来、行稳致远贡献力量。愿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传承,愿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前程似锦!”



捐赠

坂田文彦在致辞中指出:我的父亲坂田昌一第一次见到郭沫若先生是在 1955 年秋天,当时他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来到日本。 1956 年春,父亲应郭沫若先生在莫斯科逗留期间发出的邀请,在没有外交关系的中国,并没有在中国有效的护照及签证的情况下,去北京逗留了约四周时间。 后来,在东西冷战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父亲克服重重困难,在 1964 年北部湾事件后立即举行的北京科学讨论会和1966 年北京夏季物理讨论会上,参与和促进了中日科学家之间的研究交流。而在1967年前后,发现了我父亲患上了一种不治之症--多发性骨髓瘤。这与中国即将面临文革的困境的时间不谋而合。 我第一次了解到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困难局势中对我父亲的温暖的对应,是在读到郭沫若先生的女儿郭平英女士写的《郭平英回忆录》时,郭沫若先生将中药处方寄往日本,试图缓解我父亲的病情。 父亲去世两年后的 1972 年,日中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学术和经济交流进入活跃期。我自己也是为了与中国进行科学方面进行共同研究,从1985年后共访问了30次以上中国。


 
捐赠

今天,我带来了郭沫若、于立群夫妇的书法作品,这是中国郭氏家族与日本坂田家族友谊的见证,为了让此见证今后永久传承,我决定将此作品捐赠给郭沫若纪念馆。希望能长期保存。
 
最后,我衷心希望,以今天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交流为契机,就像郭沫若先生曾经立志于医学和医药学,同时也为文学和古代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样,我们将建立以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日中新型友好关系。谢谢大家!



颁发捐赠证书



交流



合影

在赠送坂田文彦珍藏的郭沫若赠坂田昌一书法手迹后,还放映了1955年冬,郭沫若率中国科学考察团访问日本的纪录片。(张石 摄影)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20691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