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举办“郭沫若文学与疾病”讲座
日期: 21年02月1期


中文导报讯(记者杜海玲)1月30日,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策划并在线举办了“郭沫若文学与疾病”讲座,由国际郭沫若学会会长藤田梨那教授主讲、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李斌教授和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朱寿桐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由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研究中心主任林敏洁教授主持,海内外学术人员及文学爱好者近三百人在线聆听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讲座正式开始前,东京话剧艺术协会凌庆成会长受邀为大家朗诵了郭沫若诗《天上的市街》,将大家带入郭沫若文学的意境。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华纯会长发言表示,我们过去经常读到秋瑾、孙中山、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名家作品,他们早期留学日本的故事也常在我们心中不断泛起又回落。为什么历史上这样一个短暂的瞬间,却能铺垫后来的中国半壁江山,我们是否需要对世界华文文学这样一个文学大观,再确认一次纵横史观。



主讲人藤田梨那教授是郭沫若的后人,是日本国士馆大学教授,多年坚持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在45分钟的演讲中,将郭沫若创作的作品与欧洲描写疾病的文学相比较,并对照同时期的日本作家。她认为疾病对人类的威胁促生了新的内心意识,文学史上各个阶段对疾病的文学处理反映了该时代的社会现象与文化意识,目前的新冠疫情也将如此。



特邀嘉宾李斌教授解析了郭沫若的《女神》,《女神》创作于有着成熟资本主义教育体制、工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日本。现代学术生产体制的规训、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无产体验、“爱国伦理”的复杂性,交织成一张网络将郭沫若笼罩其中。郭沫若要逃避,赞美死亡和自然,但他自身也属于织网人之一,故而他处于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产生烦闷、倦怠、创造与毁灭的情绪。《女神》体现了汉语文学中的伯曼所谓的“现代感受能力”,属于以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特邀嘉宾朱寿桐教授在答海外作家提问“为何留日文人对中国影响颇大”时表示,日本曾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对中国启蒙有直接影响。日本文人利用智慧,优选和萃取了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留日作家在日本接触到的是经过滤的西方文学文化,日本接触英语时造了汉字,这些汉字又传回中国。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比中国早约40年接受西方文化,所以中国对西方的接受是通过了亚洲文化体的萃取和过滤。


近三小时的讲座在林敏洁教授主持下互动热烈。



北美作家叶周、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浙江大学金进教授、暨南大学白杨教授都从各自角度提出问题,引发一次次精彩的回复。


部分女作家协会理事

女作家协会理事、厦门大学林祁教授为讲座做总结表示,总结并非句号,而是新的起点,是6个点的进行时符号……她并将此次讲座称为当代中日文学的“接点”,一是连接两代中国留学生的留日体验,二是“激活”现代文学于疾病隐喻的传统,从“弃医从文”到“从文就医”。 鲁迅的“弃医从文”成为中日文学的一个“镜像”,郭沫若就身在其中。是身体力行的不可磨灭的一个实例。藤田梨那的“郭沫若文学与疾病”演讲,不但是对传统的继承研究,而且站到学术前沿:开拓文学的疾病与隐喻。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191482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