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社论 作者 申文
由日本政府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第五届非洲开发东京国际会议(TICAD)6月1日至3日在横滨召开。非洲开发东京国际会议始于1993年,每5年召开一次,已经成为日本与非洲发展双边关系、向非洲提供援助和投资、获得非洲国家好感和支持的重要国际舞台。据分析,安倍政府有意通过这次会议改变日本在非洲扮演的角色,提升日本的存在感,试图由援助提供者转变为经济投资伙伴,同时在外交上追赶乃至抗衡已经在非洲遥遥领先的中国。
第五届非洲开发会议,日本政府邀请了54个非洲国家领导人或代表团参加,与会人数超过3000人。5月30日,日本首相安倍与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会晤,拉开“马拉松式首脑外交”的序幕。至6月3日会议开幕,安倍会见来自非洲40个国家的首脑和要员,凸显了日本竞逐非洲的良苦用心。会议提出,日本政府今后5年将向非洲提供6500亿日元借款用于非洲的基础建设,包括ODA在内的官民对非援助资金总计可达3万亿日元。此外,日本计划向在非洲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日企提供总额2000亿日元的资金,培养千名资源产业技术人员,提供100亿日元规模的政府开发援助,在2020年把基建出口额增长至30万亿日元规模。会议最后发表《横滨宣言》,总结了多项合作声明和行动方案的成果。
非洲开发会议每5年一次,已在日本举办了20年,但日本的对非关系始终没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缺乏全球化视野下的经营思路。日本首相上次访问非洲是在2007年5月安倍首次上台时,访问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更要追溯到2006年4月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相隔空白期长达7年。在此期间,中国领导人到访了28个非洲国家,今年3月习近平首次外游出访行程就包括了坦桑尼亚等非洲3国,赢得了巨大声誉,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情。
安倍二次执政以来,在刺激经济方面大胆实施了“安倍经济学”,在对外关系方面马不停蹄地历访了美俄、中东、东南亚、印缅等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久违了的国际视野和战略觉醒。继对印度和缅甸展开“金元外交”之后,安倍内阁通过非洲开发会议又展开对非外交攻势,意在赢得非洲国家的好感,争取非洲的人心,获得非洲的稳定资源和市场份额,在21世纪竞逐非洲的外交赛跑中不至于太落后。目前,非洲人口超过10亿,到2050年将增长至20亿,成为超过中国和印度的全球最大市场。在中国全面领先的情况下,日本在对非外交上心存焦虑是客观的——日本通过拉拢非洲来牵制中国可能为时尚早,但日本通过投资和贸易实现“重返非洲”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战略经营,已经在对非外交上遥遥领先,让日本望洋兴叹。多年来,非洲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支点。当年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六四风波后又是非洲国家帮助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封锁,而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更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支持者。在经贸合作上,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984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由2003年底的4.9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末的147亿美元;中国从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原油,已经从当年的5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7085万吨。中国一贯支持非盟倡导“非洲人解决非洲问题”,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启动以来成果卓著。习近平主席访非时再次强调“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对比之下,日本在对非关系上的差距是明显的。据统计,2010年,中非贸易总额1270亿美元,日非贸易总额只有251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非洲投资14.3亿美元,而日本在2011年对非洲投资仅为4.6亿美元;2013年1月,中国向非洲派遣的维和人员1520人,日本派遣的维和人员271人;2013年5月,中国在非洲各国设有49处大使馆,日本只设有32处大使馆。日本的对非援助缺乏战略性经营,同时一直受到“价值观外交”的约束,在人权、主权、环境、治安等问题上遭遇短板,难以施展拳脚。为此,《朝日新闻》坦诚,日本对非洲支持力度无法和中国相比,而《产经新闻》呼吁日本“以殊死态度挽回对中国的滞后”,都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表态。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日本将“谋求与非洲开展经济合作,希望不输给中国”。
非洲是一块肥沃的大地,无论是自然、人文,还是未来发展,都充满了值得发掘的无限潜力。开发沃土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入和耕耘——包括资金、技术的提供,人力、物力的投入,情感、价值的共有——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其他选择。21世纪的非洲,将成为经济成长的新大陆,会开创和平发展的新纪元。重视非洲,携手非洲,已是世界的共识,也成为中日等巨大经济体的成长新动力,这就是第五届非洲开发东京国际会议的结论。
诚然,在援助非洲、开发非洲的问题上,中国已经马骋先鞭,而日本正在急起直追。中日有竞争,更有合作,并不完全是互相排斥的零和关系。正如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的合作与发展一样,非洲也是足够大,需要中国、日本乃至更多外来的投入和耕耘,完全容得下中日竞逐未来。
由日本政府和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第五届非洲开发东京国际会议(TICAD)6月1日至3日在横滨召开。非洲开发东京国际会议始于1993年,每5年召开一次,已经成为日本与非洲发展双边关系、向非洲提供援助和投资、获得非洲国家好感和支持的重要国际舞台。据分析,安倍政府有意通过这次会议改变日本在非洲扮演的角色,提升日本的存在感,试图由援助提供者转变为经济投资伙伴,同时在外交上追赶乃至抗衡已经在非洲遥遥领先的中国。
第五届非洲开发会议,日本政府邀请了54个非洲国家领导人或代表团参加,与会人数超过3000人。5月30日,日本首相安倍与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会晤,拉开“马拉松式首脑外交”的序幕。至6月3日会议开幕,安倍会见来自非洲40个国家的首脑和要员,凸显了日本竞逐非洲的良苦用心。会议提出,日本政府今后5年将向非洲提供6500亿日元借款用于非洲的基础建设,包括ODA在内的官民对非援助资金总计可达3万亿日元。此外,日本计划向在非洲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日企提供总额2000亿日元的资金,培养千名资源产业技术人员,提供100亿日元规模的政府开发援助,在2020年把基建出口额增长至30万亿日元规模。会议最后发表《横滨宣言》,总结了多项合作声明和行动方案的成果。
非洲开发会议每5年一次,已在日本举办了20年,但日本的对非关系始终没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缺乏全球化视野下的经营思路。日本首相上次访问非洲是在2007年5月安倍首次上台时,访问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更要追溯到2006年4月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相隔空白期长达7年。在此期间,中国领导人到访了28个非洲国家,今年3月习近平首次外游出访行程就包括了坦桑尼亚等非洲3国,赢得了巨大声誉,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情。
安倍二次执政以来,在刺激经济方面大胆实施了“安倍经济学”,在对外关系方面马不停蹄地历访了美俄、中东、东南亚、印缅等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久违了的国际视野和战略觉醒。继对印度和缅甸展开“金元外交”之后,安倍内阁通过非洲开发会议又展开对非外交攻势,意在赢得非洲国家的好感,争取非洲的人心,获得非洲的稳定资源和市场份额,在21世纪竞逐非洲的外交赛跑中不至于太落后。目前,非洲人口超过10亿,到2050年将增长至20亿,成为超过中国和印度的全球最大市场。在中国全面领先的情况下,日本在对非外交上心存焦虑是客观的——日本通过拉拢非洲来牵制中国可能为时尚早,但日本通过投资和贸易实现“重返非洲”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战略经营,已经在对非外交上遥遥领先,让日本望洋兴叹。多年来,非洲是中国外交的战略支点。当年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六四风波后又是非洲国家帮助中国打破西方国家封锁,而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更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支持者。在经贸合作上,中非贸易额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984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由2003年底的4.9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末的147亿美元;中国从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原油,已经从当年的5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7085万吨。中国一贯支持非盟倡导“非洲人解决非洲问题”,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启动以来成果卓著。习近平主席访非时再次强调“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对比之下,日本在对非关系上的差距是明显的。据统计,2010年,中非贸易总额1270亿美元,日非贸易总额只有251亿美元;2009年,中国对非洲投资14.3亿美元,而日本在2011年对非洲投资仅为4.6亿美元;2013年1月,中国向非洲派遣的维和人员1520人,日本派遣的维和人员271人;2013年5月,中国在非洲各国设有49处大使馆,日本只设有32处大使馆。日本的对非援助缺乏战略性经营,同时一直受到“价值观外交”的约束,在人权、主权、环境、治安等问题上遭遇短板,难以施展拳脚。为此,《朝日新闻》坦诚,日本对非洲支持力度无法和中国相比,而《产经新闻》呼吁日本“以殊死态度挽回对中国的滞后”,都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表态。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表示,日本将“谋求与非洲开展经济合作,希望不输给中国”。
非洲是一块肥沃的大地,无论是自然、人文,还是未来发展,都充满了值得发掘的无限潜力。开发沃土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入和耕耘——包括资金、技术的提供,人力、物力的投入,情感、价值的共有——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其他选择。21世纪的非洲,将成为经济成长的新大陆,会开创和平发展的新纪元。重视非洲,携手非洲,已是世界的共识,也成为中日等巨大经济体的成长新动力,这就是第五届非洲开发东京国际会议的结论。
诚然,在援助非洲、开发非洲的问题上,中国已经马骋先鞭,而日本正在急起直追。中日有竞争,更有合作,并不完全是互相排斥的零和关系。正如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的合作与发展一样,非洲也是足够大,需要中国、日本乃至更多外来的投入和耕耘,完全容得下中日竞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