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大龄女青年在异国的感悟
日期: 08年06月1期

  眼见著30岁的槛就要到了,现在还是一个要找家里付学费的穷学生。

  于是,老妈经常拝急地问:你什么时候才能工作呀?赶紧工作,生小孩子吧。还号称她当年像我这把年纪,我都6、7岁啦。对此,我也很郁闷。但是,无计可施。我本科4年加研究生3年,再短暂工作1、2两年,然后又跑到大洋彼岸来充电,整个过程算下来,我能不这把年纪吗?

  可以让我阿Q一把的是,身边像我这样的一把一把呢。我的朋友们,大都是在国内经历完3年研究生洗礼的同学们,然后来到这边继续5年到7年博士的修炼,等到毕业那天,大家都会30岁左右了。

  然而,30岁,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距离界定一个人完全独立的几个指标仍旧遥遥无期:结婚,工作,繁衍后代。而当年同龄的父辈们,早就光荣地完成了这些任务。

  一直不怎么明白这个现象,为什么我的同龄人还在不停地上学?为什么我的钱包还是那么的弱不禁风?终于有一天,在翻看《纽约时报》旧报纸的时候,找到了这个答案。

  之前,一般有四个人生阶段: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如今,根据社会学家的说法,人生的阶段延长到了6个: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奥德赛时期、成年时期、活跃的退休时期和老年时期。

  人,作为生理上的人,没有变。没想到,界定的指标却不一样了。正如100多年前,没有青少年时期一样。眼下,奥德赛时期开始流行起来了。

  所谓奥德赛时期,指的是后20几岁、3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大学之后,在工作与学校之间徘徊来徘徊去:时而工作,时而上学。对于他们来说,上学已不再是22岁之前的专利,而是如同男女朋友一般,可以换来换去。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经济上还不能完全独立,还要依赖父母的支持。他们推迟工作,推迟结婚,推迟生子。总之,从大学毕业到成年阶段,这个档期被拉长了5年,7年甚至更长。

  据统计,1960年,大约70%的30岁美国年轻人经济上完全独立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到了2000年,只有不到40%的年轻人完成了同样的目标。

  和父辈相比,奥德赛时期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显著的特点:中规中矩的约会让位给了Facebook或者和朋友在一起侃大山;结婚变成了同居或者乾脆赖在父母家里住;读报纸的时间让位给博客(1970年,49%的美国20几岁的年轻人每天读报;如今,这个数字下降到21%)。

  奥德赛时期的年轻人还秉持了性别革命的大旗。今天,36%的美国20几岁女性工作人员拥有大学学位,相比之下,只有23%的男性同龄人持有大学学位。与之相匹配的是,女性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涨了不少,而男性工作人员的工资则处于停滞时期。

  奥德赛时期这一现象不只发生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年轻人在推迟婚姻,以及在学校和工作之间不停的转换方面比美国年轻人持续的时间还要长。看来,奥德赛时期是一个世界趋势了。

  仔细想来,奥德赛时期倒也没有什么不好,可以抓住青春的尾巴,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年轻的岁月。父辈们之所以担心我们的奥德赛经历,也是和他们的人生历程息息相关。那个岁月,上大学并不普及,父辈们20出头就早早地结婚,然后生子,养家。50出头的时候,因为机构改革的缘故,不少人又早早地内退了。对于他们来说,30岁的老学生确实难以想像。因为,按照他们的经验,实际的工作年龄也许只有20多年了,和上学比起来,工作的时间居然比上学还短。

  来到美国,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经常看到很多70多岁的教授还在工作,有些甚至还带著助听器。对于拿著稳定退休工资的他们来说,工作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必要经济条件,而是他们人生的乐趣。而支撑这些教授一把年纪还在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大家生活得好,保养得好。

  那天,在电视上看到61岁的小布什总统戴著墨镜,穿著紧身的运动衣在骑山地车。如果不是主持人提示的话,很难从他的那套行头看出来那是一位61岁的人。因为他的身姿看上去非常的矫健,如同专业运动员一般。

  又想起了清华大学东操场的一条标语: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让我从容地面对漫长的奥德赛时期!

  我学习,我锻炼,我为祖国做贡献。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6/7512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