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文凯)针对5名原中国劳工起诉日本西松建设会社,要求赔偿一案,日本最高法院将在3月16日举行口头辩论,以听取双方意见。有关《中日联合声明》“中国放弃对日赔偿请求权”条款是否包含“个体索赔权”问题,日本最高法院将做出首次释法,其结果将对中国民间索赔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强制连行劳工控告“西松建设”一案,经历了一审败诉和二审逆转胜诉的曲折过程。1944年,360名中国劳工被强掳到日本,在西松建设位于广岛县内的工地从事重体力劳动。1998年1月,其中5名中国劳工及死亡劳工家属向广岛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西松建设赔偿每人550万日元。广岛地裁在2002年7月一审判定西松建设没有尽到保障劳工安全义务,但鉴于20年民事诉讼时效已过,驳回原告赔偿请求。但广岛高等法院于2004年7月推翻地裁一审判决,认定“以时效已过为由驳回原告赔偿请求违背正义”,判决西松建设败诉,责令被告支付2500万日元赔偿金。其后,西松建设方不服判决,继续上诉,终至由最高法院出面释法。
一般认为,最高法院通常只做书面审理,在二审结果不曲解法律的情况下,不会推翻判决结果。但本次最高法院罕见地举行法庭口头辩论,且最高法院第二小法庭已受理了西松建设提出的“中国已放弃索赔权”的上诉,有日本媒体推测最高法院以释法的方法来驳回二审结果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日本最高法院以《中日联合声明》条款为依据,明确判定“中国放弃对日索赔权”包括“个人索赔权”,可能引发中日外交问题。1995年,当时的钱其琛外长曾明确表示中国放弃国家赔偿,不包括个人索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