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許鞍華導演《詩》東京展映 中日觀眾好評
日期: 25年09月4期


中文導報訊(記者杜海玲)9月20日晚,香港導演許鞍華的紀錄片《詩》(Elegies)在東京澀谷Eurolive影院舉行日本首次特別展映。影片吸引了學者、作家、翻譯家以及對文化與詩歌懷有興趣的觀眾近200人前來觀看。放映結束後,現場觀眾報以熱烈掌聲。



據悉,紀錄片《詩》是許鞍華籌備多年的心願之作。她在大學時期主修詩歌,深知文字的慰藉與力量,因此決定以鏡頭描繪詩人與詩的世界。影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記錄導演訪問多位香港詩人好友談詩論藝,並以影像與照片追憶已故詩人西西與也斯;第二部分聚焦移居深圳的詩人黃燦然;第三部分則呈現旅居臺北、奔走於講學與家庭之間的詩人廖偉棠。影片展現詩人在時代裂縫中的身影與聲音,以詩抒寫身份與記憶。


電影由香港詩人西西的《舊啟德機場》揭開序幕,最後以布萊希特的《致後代》作結。片中大量描繪城市的詩句與許鞍華的鏡頭語言相呼應,營造出搖曳的情緒與光影。


展映當晚的觀眾中,不乏作家與翻譯家身影。谷川俊太郎作品譯者田原,本身亦是詩人;張愛玲作品譯者垂水千惠,以及《萬葉集》譯者金曉明等中日作家、譯者都在現場共同感受《詩》的文學意境。亦有曾經留學、工作在香港或喜愛去旅遊的日本觀眾來感受香港物語。


映後活動安排了詩朗讀環節。旅日詩人金蔚以滬語朗讀西西的《舊啟德機場》;來自香港的編劇詹可達以粵語朗讀廖偉棠的《大角咀尋春田花花幼稚園不遇》,巧合的是,他曾任許鞍華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的第二副導演;日本唱作人Limeism則以日語朗讀了黃燦然的《哀歌之七》節選。觀眾對照現場派發的中日雙語資料傾聽詩句,表示對香港詩人、對這些詩感觸良多。


日本比較文化學者、影評人四方田犬彥隨後登臺發言。他回顧了數十年前從《投奔怒海》開始關註許鞍華電影的經歷,並為觀眾梳理了導演迄今的創作歷程。雖然一開場便自謙「因感冒可能影響發言」,但他談起電影如數家珍,引人深思,感染全場。


旅日作家姜建強觀影後說:「導演精湛,詩人精彩,展現了生存狀況的另一種圖式。原來,詩,不是永不饜足的食欲,她只喜歡暗黑與孤獨。原來,詩人,衰老最快,因為他總是在城市的縫隙中清掃。涉谷·圓山町。最具詩意之地。詩人都應在這裏打卡住夜。秋月有涯,伴雲隱沒。」


展映結束後,日本社交媒體上也留下了不少觀眾發帖:
「非常好的電影,有很多句子刺中我心。」
「電影和最後朗讀的詩都選得很好,很感動。」
《詩》是非常好的電影,但我還有一個偏離主題的感想——黃燦然家的狗狗好可愛,好可愛,我想知道名字。」
「許鞍華導演的《詩》太棒了,回家路上我和友人也一路熱聊。」
「地球不枯竭了,因為有詩,有我們的海魂衫。看完電影,就像喝了一杯美酒,所以我們是今晚一起喝酒。」
「導演在最後說了為何要拍此片,我也是十來歲開始讀短歌和詩,以此支撐心靈,所以對影片非常共鳴。」
「我印象最深是在茶餐廳裏,那是我所喜歡的香港人情物語的濃縮。」
……



主辦方「《詩》在東京上映組」成員欣慰於展映順利完成,從籌備到實施,切身感受到日本觀眾和華人觀眾對文學與文化交流的熱情。正如許鞍華導演為東京展映寄語所說:「也許有些關於詩和香港詩人的背景大家不熟悉,但希望通過放映之後的發問,大家可以溝通多一點,以達到相互的理解。」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21294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