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在自己的影响视觉间游走,他把一部浩瀚的戏韵味起来,给它赋予激情、热血。于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他的设计中渐渐清晰与特别起来,就像机器流水线中出现的手工绣品,千篇一律中,那点与众不同的观感,便如此凸显的发起光来。
张黎的镜头,炫到了极致,随心所欲到了极致,他把握那种电影一样的画面语言,渲染起来,就成了一副工艺品。在电视剧流水线一样的作坊中弄出些笔触,弄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混搭的,唯美的,独一无二的。同样,张黎“摆弄”自己的演员,他揉捏他们,让演员在自己的镜头和角度中表演着自己的,然后在剪辑与镜头中,再变成张黎的。无论在画面还是演员,乃至情节上,张黎把一部电视剧能够包容的一切,都打下了深深的张黎印记,并让这些印记,成为“张黎制作”的最大看点。
看点一 张黎制作之镜头烙印
张黎的镜头运用,无疑是他的剧中最大亮点,即便不喜欢情节,即便不喜欢演员,却不可能不喜欢上张黎的画面语言,工艺品一样的精雕细琢,大气与别出心裁。张黎给你看随心所欲的精彩。
黑与白:单色调构建特定意境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用了很多处黑白色调,用法却不尽相同。有时黑白用在人物的想象,例如当杨立仁决定做刺客时,画面自下而上展现出他持枪背影,人物被表现得高大到变形,黑白的闪回一遍遍重复着他那种躁动不安的渴望。当立华痛斥哥哥杀害了瞿恩时,立仁表白自己内心,黑白画面中,人物安放杂乱而表情痛苦。有时黑白又用在历史事件上,例如蒋介石被袭事件,就被用单色调全程展示出来,突出了历史真实的感觉。
超现实:幻视觉展现人物内心
张黎在叙事中,当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时,常常会用到极富象征性的超现实想象,得到一种韵味上的解读。当杨立仁看到楚材逐步深入地为蒋介石前途排除异己铺平道路时,一幕幕幻觉代替了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内心独白。例如中山舰事件,已经了解并洞悉了内部争权夺利政治残酷的杨立仁,面对运筹帷幄的楚材,幻觉中已经发展到楚材的独舞,那是楚材的舞台,灯光打在他身上,他跳舞,他在政治舞台上跳舞。杨立仁的内心展现给观众,这是权力之舞,怪诞甚至有些阴森,但是参与者则跳得意趣盎然。又如瞿恩的就义,瞿霞在监狱中,看到哥哥的告别,深情而亲密。
频切换:多画面交错人物机锋
瞿恩与立华深夜谈情的对白,镜头不断切换,分别是两个人的特写,不断的试探对白,同时又不断的回避,情意绵绵在语言中表现殆尽,可是两个人的眼神却从来没有任何交流,画面是各自隔断的,人物是各自隔断的,各说各话,一切离得那么近,镜头表现得却又那么疏远,画面流转,两个人却始终分隔两处的距离感,两条平行线,画面频繁切换却无力让他们的平行感减弱——镜头语言再明白不过的告诉观众,隔着他们的不仅是纱帐,还有两个人的内心。
虚背景:大光圈凸显中心角色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常常喜欢把人物置于群像中心的位置,然后前景背景全部调长焦或是大光圈虚化,自人群中突出要表现的人物。例如在黄埔操练中,整齐的队伍,总是有意从队伍侧面找画面,一排之中,那个人物完全被湮没在内,但是就像观众的视觉焦点,极浅景深的大虚化中,他又格外被突出出来,这是观众感兴趣的、想要找出来的人,画面替观众,自众里寻他中,牢牢抓住了这个人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对虚化画面格外喜欢,也会时不时故意出现被虚化的大特写细节,不是为了画面说明,仅仅是一种画面韵味的加深。
来源:新浪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