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报道,受美国军方委托的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复合材料中心,目前正在研发一种可自我修复的装甲。一旦通过五角大楼的性能检测,这种装甲将可能被用于大规模制造坦克和装甲车。
该中心主任普拉迪普•罗哈特表示,新材料的神奇性能来自于其内部的泡沫结构。这种材料由金属镁、铝与其他特殊材料混合而成,熔点很低。当它还处在液态状态时,工人通过高压气泵向其中泵入轻质材料组成的中空小颗粒,形成千万个只有在显微状态下才可见的“小气球”。装甲一旦遭到火箭弹、榴弹及其他重型武器射击,材料中的气泡破裂,受创产生的裂缝在几秒钟内就会被气流携带的液体填补。待其凝固后,装甲又会完好如初。根据所受攻击速度、角度及攻击武器的不同,还可以通过调整制造工艺,使气泡排列成特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更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要在材料中形成这种特殊排列的气泡一定耗资不菲,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要在材料中形成气泡的确涉及到精密的工程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费用。但另一方面,在材料中加入气泡将使同样尺寸的装甲用到的金属更少,这不仅减轻了重量,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整块装甲的总体耗资并未显著增加。问题在于,用作“小气球”的轻质材料又来自何方呢?你可能会大跌眼镜——它不是用贵如黄金的原料制成的,而是来自于煤炭工业中产生的粉尘。
目前,罗哈特的研究小组已制成了厘米级的装甲样本,其主体材料为金属镁、铝,下一步还打算尝试使用陶瓷。他声称,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三五年后这种技术就可以用于真实的战车。遗憾的是,当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申请专项拨款时,却遭到了后者的拒绝。
研究人员并未因此丧气。项目经理、美军装甲汽车研究、发展和工程中心汤姆•瓦格纳解释说,这是因为NSF方面认为这一项目“太过理想化”,等再过几年制成了性能较好的大型装甲样本,便极有希望获得资金支持。
来源: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