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盖茨第二”?不,他是“国王马克”
日期: 2012/05/20 20:30
三湘都市报

  “我只想让这个世界更加开放”“盖茨第二”?不,他是“国王马克”

  Facebook让扎克伯格成为最年轻的亿万富豪。


  扎克伯格和他的创业团队。

  “国王马克”。 5月18日,社交网站facebook上市,首次公开募股,28岁的美国小伙子马克·扎克伯格有了新外号。因为区区八年时间,网站拥有九亿用户,号称世界上“第三大国家”。

  同样是从哈佛大学辍学,他曾被称做“盖茨第二”。但现在,他要开启一个属于他的理想国:一个某种乌托邦寓言中才能设想的透明、平等、丰富的世界。

  这个自称“我是CEO,混蛋”的硅谷新星,究竟是傲慢的敛财者,还是造福全人类的社会企业家?

  当别人沉溺于电脑游戏时,他是游戏的制造者

  小时候的马克·扎克伯格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是典型的小宅男。

  不同的是,当别的孩子好奇于五花八门的游戏时,具有编程天赋的小扎克伯格却开始担当为别的孩子编写游戏的角色。

  1996年的一个下午,作为牙医的父亲正为怎么改善诊室通报方式而伤脑筋,因为门口的接待员每天要一遍一遍地大喊“来病人了”。正在读六年级的扎克伯格开发了一款软件,使家里和办公室的电脑可以互发消息。

  除了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扎克伯格也会偶尔制作一些小恶作剧。一天晚上,妹妹多娜在使用电脑时,突然屏幕上出现一行字:“电脑中了致命的病毒,将在30秒内爆炸。”看着倒计时的数字,多娜吓坏了,跑到阶梯上大叫“Mark!”

  点评:兴趣爱好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扎克伯格是幸运的,他不用像中国孩子一样被逼着学一门艺术,当兴趣爱好贴上强制、功利的标签时,它就变成了工具。

  选评辣妹催生的社交网络奇想

  2002年秋天,哈佛大学剑桥校区走进来一个满头卷发、服饰品位怪异的男孩,天才扎克伯格放弃微软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合同,成为哈佛校园里戴厚得像啤酒瓶眼镜的电脑怪胎。

  一天晚上,他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网站,让同学可以在一堆照片中选出最辣的女生。扎克伯格自认为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说干就干。为了获得大量图片,他开始展开黑客活动,闯入学校计算机系统,从数据库中下载了成千上万的照片。

  没想到的是,新网站facemash大受欢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已经有了22000份投票。两天之后,网站因哈佛服务器被灌爆而被校方强制关闭。

  点评:宽容是考量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标杆,挫折是检验一个人韧性的最好手段。虽然扎克伯格侵犯学生隐私,盗取学校信息,但哈佛最终并没有将他开除。收到禁令的扎克伯格反而高兴不已,他要建一个更好的交流网站。

  排队上厕所结识华裔女友

  2010年,以扎克伯格为原型的电影《社交网络》在美国上映。影片中,孤僻的扎克伯格被女友抛弃,愤怒之际,他盗取漂亮女生资料,建立facemash。

  事实上,这个“前女友”却查无此人,从网站建立之初到现在,扎克伯格都是在跟同一个女生交往。而这个幸运的女生就是华裔美籍人普莉希拉·陈。

  普莉希拉相貌平平、体态丰满,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算不上美女,然而他却与她已经相恋了8年之久。颇为有趣的是,同为哈佛学生的两人竟是在一个派对上排队上厕所时认识的。

  2010年,扎克伯格将自己的facebook状态改为“恋爱中”,令全世界年轻美女心碎了一地。

  点评:“羡慕嫉妒恨”是很多人对普莉希拉的共同感受,称她为“世界上最幸运的女人”,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外貌到底有多重要?

  模仿乔布斯——“我是CEO,混蛋!”

  “我是CEO,混蛋。”这是Facebook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早期名片上的标题,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传奇,甚至在电影《社交网络》上映后成为流行文化。

  曾在facebook担任设计师的布莱恩·维罗索证实名片是他设计的,因为扎克伯格真的常常这么说。至于原因,他给出了有趣和启发性的答案——

  “他这样是模仿一个人的风格:史蒂夫·乔布斯,” 维罗索说,“马克景仰乔布斯已不是什么秘密,他这样做是为了更积极。他喜欢以经典的乔布斯式的‘积极’风格和我们开会,有一次开会他第一次说出‘我是CEO,混蛋。’”

  点评:爆粗口,可能是很多人经常在做的事情,或愤怒、或调侃、或讽刺,但像扎克伯格这样用它来保持积极心态的却是凤毛麟角,能接受如此狂放风格的团队应该也是热血沸腾的吧。

  “我只想让这个世界更加开放。”

  2010年12月15日,扎克伯格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他完成了一项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多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

  在他的“脸谱”主页上,他这样表述自己创办“脸谱”的初衷:“我只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扎克伯格骨子里存有理想主义,他想的是创造一个某种乌托邦寓言中才能设想的透明、平等、丰富的世界。

  “抛开欲望”是扎克伯格的自我要求,因此,2005年他拒绝了雅虎、微软等高价收购的诱惑,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将它一手带大。”

  美国《圣何塞信使报》网络版撰文称,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或许是唯一一个这么年轻就取得如此大成就的美国企业家,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自始至终的自信和专注。

  点评:有行动的理想才是有价值的。现在有多少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事着自己不热爱的工作,家庭的压力、不可知的未来让很多人深埋理想,选择安定、平稳的生活。像扎克伯格这样从哈佛辍学创业,在中国大部分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据《南方人物周刊》、《青年参考》等

  相关链接

  为什么

  中国没有扎克伯格?

  据《福布斯》中文版2012年3月刊报道,《福布斯》美国版在美国12个行业中寻找了30位不到30岁的“重塑世界的颠覆者”,而中文版也从中国寻找了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通过比较发现,中美30岁以下创业者的区别,恰如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分别位于微笑曲线上的两个端点,一个在研发,一个在市场。

  美国年轻创业者更擅长从技术创新或者产品、服务创新入手,寻找打破行业固有份额的着力点;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更擅长从应用着手,寻找传统产业在网络平台的新应用。

  2012年中国这些年轻创业者,很大一部分都是“草根创业者”,有一位本土创业者认为“中国需要证道者,而不是布道者,中国的环境不太允许绝对的创新。”

  略显苍凉的论调,来自于他们不时体会到的势单力薄。中国教育体制强调服从而非创新,主流的中国家长仍然以孩子金榜题名为荣,以竞聘到一个跨国企业或者政府工作岗位为耀,而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更愿意考各种证书,而不是去摸索创业,接触市场。

  中国的年轻人与美国的年轻人,在创业、实现梦想、改造世界方面,谁拥有更好的未来?这一比较并没有提供一个乐观的答案。中国的年轻人们,需要更好的创新环境,以及更开明的引领者。

  ■整理/见习记者匡萍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8/14116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