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学院的成长历程,是与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同频共振的历程,国家预警监视系统发展了,我们也在发展,国家预警监视系统了个新台阶,我们也上了新台阶”回首空军雷达学院五十七年春华秋实,院长蓝江桥深有感触。
作为为空海军雷达部队培养指挥和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空军雷达学院坚持不懈实施以“三到一长期”育人工程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3万多名毕业学员主动申请到高山、海岛、戈壁、荒漠等地区工作,长期扎根边陲建功立业。2000多人成为部队高层次科技人才,73人荣立一、二等功,15人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带出了“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等12个被中央军委、空军党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基层标兵单位。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现在,我们的雷达都是自己研制的,而且我们的雷达装备可以说是武器系统中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蓝院长骄傲的说。
独具创新特色的“三到一长期”雪莲精神教育
“雪莲花凌寒傲霜雪,雷达兵军魂系边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着眼我军历史使命的新拓展、战略预警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要求,赋予“三到一长期”新的内涵,即“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准备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无论是在千里冰封的北方、春暖花开的南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镇守边陲的哨卡,还是在荒无人烟的大漠、鸟兽罕至的深山,凡是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雷达兵戍守的身影, 就有“傲霜斗雪、扎根高原、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雪莲精神。
记者: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奉献,空军雷达学院大力弘扬“三到一长期”雪莲精神教育,当前,我们提倡奉献的同时,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何在教育学员奉献的同时,也做到以人为本,让他们觉得这种奉献师值得的,能做到长期服务于雷达兵部队。
蓝院长:概括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熏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根据学生不同成才,不同时期的“三立教育”。第一个阶段,一年级,“立身做人”;第二个阶段,二三年级,“立志成才”;第三个阶段,四年级,“立业戍边”,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层次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第二个方面,长期干,需要有扎实过硬的本领。在提高教育质量,长期服务于雷达部队,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大的教育做了三个阶段,一是从98年开始,组织了素质教育,全国当时也推行素质教育,着重点是在人文教育方面。空军雷达学院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因为雷达部队通常是在很边远的地方,有小、偏、散、远等特点,一般分布在高山、戈壁、海岛,自然条件十分艰苦。那么从雷达学院毕业后,作为一名干部,要带兵、管兵、教兵,必须要有综合能力,不仅要立志扎根,也要学会面临这种寂寞环境。比如,开设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他们唱歌、指挥、手风琴、办版报,当篮球裁判等。二是从2000年开始,开始思考打赢信息化教育核心素质是创新,于是我们提出创新教育,在全国全军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利用自测题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测试,有针对性的对创新能力进行培育。开设一些创新能力课程,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在2001年,这个创新教育获得了全军教育成果一等奖,三是2003年,我们开始思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这个理念,于是提出个性化教育。军队军人需要个性,个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于是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集中的体现在一些制度上,怎样在部队的环境中培养军官的个性,我们提出了综合素质学分制,部队院校和地方院校不同,不是完全学分制而是学分学年制。还有我们很早就提出的学生自主评教制,教员讲课的好坏有学院评断,着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员的自主精神。这个教育模式也在2005年获得全军教育成果一等奖。
记者:走进空军雷达学院,就觉得整个校园的氛围与众不同,没有想象中的军事院校过于严肃的感觉,一切都很活泼有朝气,在办学教育上,有什么区别于其它院校的特色吗?
蓝院长: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我们们区别于其它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倡一种教育体系叫“2+1+1”,把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分成3个阶段,第一年,就是“2”,不分专业,通式教育。共同打好军事和文化的基础。第一个“1”是专业基础教育,打牢专业基础,第二个“1”就是在黄陂校区驻训,按雷达站的自动编程来熟悉环境,让学员更快上岗。还有“1234”的教育模式。“1”是一条主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作为主线;“2”是两个渠道,除了课内渠道,很强调课外渠道,雪莲文化的熏陶都在课外渠道;“3”就是刚才所说的“2+1+1”三个阶段;“4”是四个计划,是一整套人才培养方案,从学员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一起进行设计。第一个计划是以“三到一长期”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个计划是军事基础素质培养计划,在每个暑期进行军事素质强化训练;第三个计划是体育训练计划,需要有很强的训练,其中还包含一些心理行为训练;第四个计划是以创新教育为主线的科研训练计划,让学员参与到教员的科研课题当中进行训练。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让我的学员既有长期服务于雷达学院的思想,又有这样的本领。
祖国防空的“千里眼” 雷达研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祖国人烟稀少的高山之颠,人们常常能看到不停旋转的雷达,它是监视蓝天的千里眼,为祖国天空布下了天罗地网。 雷达兵是以雷达获取空中情报的兵种,主要任务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不间断地探测、跟踪和识别空中目标,它是航空兵、防空兵和高射炮兵的“眼睛”。
记者:今年是空军建立60周年,雷达作为祖国防空的“千里眼”,有着怎样不平凡的历程?
蓝院长:中国雷达兵是从1950年4月22日开始建立的,诞生了这个高技术兵种,但是,是从国民党 在南京有个雷达的研究所,把研究所接受过来后,这些人就地参军,组成了一个雷达营,开始执行国土防空的任务,后来美蒋要串扰上海,就把这个雷达营搬到上海,任务还没结束时,抗美援朝也开始了,雷达营又搬到了东北,慢慢的在战火中,逐渐发展起来。从装备上来说,中国雷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接收阶段,接收美国、日本以及俄罗斯支援给我们的雷达。第二个是仿制阶段,我们逐渐可以仿制一些并自己生产。第三个是自研阶段,现在我们的雷达都是自己研制的,而且我们现在的雷达装备可以说是武器系统中最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