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没有日本,改革开放将会出现不同
日期: 2008/12/23 23:39 评分: 3.5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锦思

2008年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也正达到高潮。今年也是邓小平访问日本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两者的时间一致绝非偶然,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不可分割,改革开放与邻国日本更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30年来,中日两国关系因为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但不能否认日本在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日本只用了7年,经济水平就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仅用25年,就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邓小平对日本由饿殍遍野、百废待兴的凋敝状态,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壮举,大为赞赏。

1978年10月,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为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访问日本,借此机会细致视察,探寻并思索日本实现经济奇迹的经验。邓小平说:“我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我想把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先进经验带回去”。

邓小平的日本之行被舆论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之旅。这次访问后,中国决定以日本为模式发展经济,敲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百年大计。邓小平翻两番的设想,可能是受了日本倍增计划的启发。

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相访华,全面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表示愿意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广泛领域,提供物资和人力方面的资助。

30年前,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50美元,外汇储备仅为1.67亿美元,接受日本政府500亿日元贷款(2.2亿美元)。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中国的外来援助中有66.9%来自日本,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广泛用于中国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开发,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领域。截止到2002年,日方派遣的专家超过12000人。2007年,日中贸易总额达2366亿美元,连续9年创新高,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国,两国人员往来达512万人次。

邓小平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时,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GDP跻身世界第四,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三,制造的173种商品位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次于美国。中国由被动的被日本支援转为推动日本经济复苏,中国因素成为日本经济由长期衰退、低迷出现转折,实现复苏的重要力量。

可以想见,没有日本,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会前行,但毫无疑问将会出现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但是历史选择了日本,邓小平选择了日本,使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助推器之一,中国由此生机勃勃,至今受益匪浅。

没去过日本就不要妄言了解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言。日前,《国际先驱导报》报道,日本驻华公使道上尚史面对中日间一连串争议性话题,认为中日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希望中国百姓应该去日本看看,感受了解"真实的日本"。

诚然,没有去过日本,仍然可以尽可能辨别日本的对与错。但是也正像道上公使所言,日中两国国民都自认为很了解对方,但实际上并不是很了解。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去过日本深入细致地了解考察,难免产生错误的判断,甚至信誓旦旦日本如何如何,闹出把错误当真理的笑话。在文革时期的闭关锁国年代里,中国人盲目地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改革开放,才发现一个现代化的日本远远走在前面,这使邓小平增强了改革开放的紧迫感。

显而易见,去过日本的人看法大都会修正,可见实地考察的重要性。2005年,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尽管本土中国人对日本反感不断强化,处在“最前线”日本的中国人对日本好感度却不断增加。一个小学生访日觉得日本也有好人。当时日本驻华公使兼新闻发言人井出敬二说:“这就说明小学生认为日本都是坏蛋。”

长期以来,日本十分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和考察。近代日本人来华修学旅行,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客观实证,重视文献解析和实地踏查,与此伴生的还有缜密的谍报活动,对中国了解十分详尽。御史大夫易俊叹曰:“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也。”梁启超曰:“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今日矣。”

如果没有带着理性和积极的兴趣去观察,去日本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20世纪初,中国人风起云涌前往日本留学。戴季陶的《日本论》说:“这五万留学生,他们对于日本这个题目,有怎么样的研究,我在书籍上,报纸上,杂志上,没见过。”“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

建国后,许多日本人十分幼稚单纯,嗜好盲人摸象,曾被革命激情笼罩的中国所感染,不明是非。而今还有人对中国发展视而不见,甚至认为当今中国封建专制,没有汉字、电灯等等,让人听起来好笑。本泽二郎《中国人眼里的日本人》一书片面把少数中国人观点当作全体中国人的观点,但是日本对中国研究事无巨细相当深入深刻。

当许多人限于条件原因,无法亲身到对象国考察见证,媒体就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而不是片面渲染。日本是亚洲媒体自由度最高的国家,注重培养通晓中国的人才。七十年代,在北京的日本记者每人都在十年内被轮流派驻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工作,以便全面了解中国,成为“中国通”。中国有些"日本通"却“通日本”,如周作人、汪精卫等双膝发软之流。而今,还有些所谓的“日本通”,对日本貌似高深义正严词,无非是过过嘴瘾,混点工资。有的研究还掺杂学术腐败,索要钱物,或缺乏独立的学术精神,滥竽充数人云亦云抄来抄去。可见,日本研究界亟待清理门户。

日本每年邀请中国中学生、大学生、记者等行业人士,深入农户、工厂、学校,甚至敢于敞开许多中国人认为禁区的领地,体现了日本的自信和多元。1984年,中国邀请三千日本青年主要目的是联欢而非传播,意义和价值相对削弱。

如果双方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就会少些误解,多些宽容。在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日30周年的时间里,中国从学术界到民间对日本的了解能有多少?而让日本人访华考察,可以着眼于宣传正面的中国形象,校正日本人的不正确观点,无疑具有长远性的未来考量。

日本人对中国没好感,不必太介意

日本内阁府6日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较去年的调查下降2.2个百分点,以31.8%创下1978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点。回答“没有好感”者则比去年增长3.1个百分点,以66.6%达到历史最高。

有中国媒体把“没有好感”当作反华的表现,未免失之偏颇。中国网上许多留言断言,在中国搞个调查,中国人100%对日本没有好感。这话有些武断,但如果两国人民互相反感的话,会为今后中日关系走向蒙上不确定的阴影。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和“中日青少年交流年”,中日两国首脑会晤,并以“战略互惠”方针改善关系,但两国国民感情却没有得到相应加深。

最主要背景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从去年开始的中国问题饺子事件,被日本媒体大量报道后,造成了日本社会的极大恐慌,并进而对中国企业和中国食品安全产生深深的忧虑。而奥运会一过,三鹿、伊利、蒙牛等乳制品大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陷入三聚氰胺事件,不仅在日本,在世界范围内也给中国形象抹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实际上,日本各界人士都在努力促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救援队是第一支赶赴灾区的救援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支进入中国境内的国际救援队。它改变了许多中国人对日本的评价。北京奥运会上,日本代表团开幕式上拿着中日两国国旗入场,日本籍教练井村雅代为中国花样游泳成绩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女足和日本队展开“友好竞赛”,都为中日关系改善创造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当然,日中交往中也存在不和谐之声。8月13日,奥运会日本对荷兰足球队的比赛,荷兰得到主场待遇,而其对手日本队却受尽中国球迷的冷遇和嘘声。这些问题传回日本后,显然抵消了各种促进中日关系的积极努力,引起许多日本人的不满和反感。另外,日本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和煽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日本人认为中国是“危险”国家。对于这种片面和不切实际的看法应该予以纠正,而不是放纵和蔓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66.6%日本人对中国无好感这一问题,中国人要冷静看待,理性应对。最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中国建设得更美好。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9285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