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有人预测了汶川大地震?(1)
日期: 2008/05/28 01:22 评分: 9.00/2

多维社记者/成纪群  


2007年7月中旬版《构造》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结论部分最后一句话是:这些断层的长度已经足以引发一次强烈的振撼地表的地震,使得它们成为爆发严峻的区域性地震灾难的潜在源头。如今这成为了国家地理新闻报导中所说的汶川大地震的“预报”

有人预测了汶川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刚刚过去且馀震不断之际,一场涉及到这次地震“预报”的纷争开始出现,围绕着“地震是否可预测”、“地壳运动的长期趋势是否地震预报”以及是否中国政府有意封锁了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预报”信息等问题,中外媒体中出现了各种报导和分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网站“国家地理新闻”(National Geographic News)在汶川大地震爆发后的第4天发表的一篇文章。

  5月16日,在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刊登了凯文•霍登•普拉特(Kevin Holden Platt)的这篇标题为“约一年前的研究曾警告中国发生地震的危险”(Study Warned of China Quake Risk Nearly a Year Ago)的文章。该说一开始就指出,就在一场致命的地震5月12日袭击四川省北川县之前10个月,一项科学报告就已经警告说,中国的这个地区将发生一次大地震的时机已经成熟。

  该报导说,这项警告,是在科学家们研究了卫星图像,并对四川多个深层的和活跃的地壳断层10多年来的地表状况检测之后发出来的。

报导说,这项警告的根据,是刊登在2007年7月中旬版的《构造》(Tectonics)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由一些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们联合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这些断层的长度已经足以引发一次强烈的振撼地表的地震,使得它们成为爆发严峻的区域性地震灾难的潜在源头。”
  他们的结论是,地壳运动的能量在北川集聚,准备以能量爆发的地震形式释放出来。

  国家地理的报导认为,现在看来,这是一个精确的、甚至带有诡异色彩的地震预言,这些研究人员把那些活跃断层标示在北川的分色地图上,而北川正是这次大地震的震中。

  然后,国家地理的报导开始侧重报导了这项研究和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位於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大学地震研究和信息中心的迈克尔•艾利斯(Michael Ellis)的介绍和评论。艾利斯说:“据我所知,这是迄今为止,对那些活跃断层的唯一的调查研究。”

尘封在杂志中了

  国家地理新闻的报导还说,几乎没有什麽理由可以认为中国官员了解2007年7月的这份报告,因为,如果他们真的是了解的话,现在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我们已经确定地标示出这些活跃断层的威力,”艾利斯说。“但是这个信息事实上被锁在了一份学术期刊里。”

  “(地震之前)我曾经去过这些小镇,”艾利斯说,“大多数房屋都没有使用加固材料,在这整个区域,你都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小砖厂。”

  “制造抗震的建筑,成本相对较高,”他接着说。而四川大多数人民还算不上富裕。

地震背后有科学

  北川地壳运动的活跃并不是新闻。

  “我们有证据表明,从1.2万年到1.3万年前以来,地表断裂的地震就始终伴随着北川。”艾利斯和同事在去年夏天的报告中说。

  在接受国家地理新闻的采访时,艾利斯说道:“从根本上说,(2008年)这次地震,与印度和亚洲板块持续而不可阻挡的碰撞有关,这种碰撞的速率约为一年20-22毫米(略小於一英寸)。”

  印度和亚洲板块碰撞始於5千万年前,印度板块撞向亚洲板块。“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就是因这个碰撞造成的,”艾利斯补充说。  随着印度板块持续而缓慢地撞向亚洲板块,猛烈的时候就会产生地震,整个青藏高原都会被印度板块向北推动。

  “这次地震,是西藏山脉向东移动成都平原,”科罗拉多大学地质科学家罗格•比尔哈姆(Roger Bilham)说。他并未参与2007年7月的研究工作。

不仅仅是四川的问题题

 报告的联合作者之一艾利斯说,随着青藏高原北移,“西藏的中部地区正在塌陷,就像乳酪刚从烤箱中拿出来,放到冷空气中一样。”

  艾利斯指出,沿着西藏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边缘断层一带,面临着和这次四川地震同样大的危险性。

  艾利斯补充说:“沿喜马拉雅山一带,财产和生命损失的风险非常大,因为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那里或临近的下游一带。”

  “这风险几乎和四川一样高,因为人口稠密,并且像印度和尼泊尔一样,那里的建筑标准相对低劣,”他说。

  而随着印度板块持续撞向西藏,“正在制造新的断层”,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危险将临。

关系到今日汶川的科研成果

  多维社记者从互联网检索到这篇国家地理杂志所引介的论文,标题是《青藏高原东缘北川和彭灌断裂活动构造》(Active tectonic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的学术论文,作者有6人,分别是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 Durham)危害和风险研究所及地理系的丹斯默(A. L. Densmore)、美国孟菲斯大学(University of Memphis)地震研究和信息中心的艾利斯(M. A. Ellis)、美国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地理系的汉考克(G. S. Hancock)、成都理工大学的李勇、瑞士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球科学系的理查森(N. Richardson)以及四川地震局的周荣军。

  该文章於2007年7月发表在《构造》杂志26卷。全文有17个印刷页,包括近30个图表和照片。文章后所列的参考文献有40多篇,包括10多篇中国学者的学术论文。

  多维社记者还从互联网上检索到有关资料显示,这是一个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49802013)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EAR-0125565)联合资助的科研项目。

  作为项目主要成果的这篇学术论文,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活动构造的地貌标志为切入点,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解析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青藏高原东缘从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用该地区一批断裂运动学和史前强震活动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对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断裂、彭灌断裂和大邑断裂等主干活动断裂的关键部位和其他活动构造地貌的地质填图和地貌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7426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