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鸠山如何促销“东亚共同体”构想?
日期: 2009/10/24 11:45

[卓南生] 

  不难发现日本传媒针对鸠山的北京之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批评声多于掌声,但深一层分析,各报是在与新政府分担喜忧,积极出谋献策。

  行色匆匆的日相鸠山由纪夫的北京之旅虽已逾一周,但有关之反响还时有所闻。日本媒体聚焦的话题是:被视为鸠山外交卖点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在邻国有何反应?鸠山对此构想有何具体的说明?民主党新政权在这问题上与自民党的差异究竟何在?

  很遗憾地,日本主流媒体几乎一致地发现这个在日本国内既未经过周详探讨,也还说不清楚的构想在搬到国际舞台之后,显得更为模糊而令人感到疑云重重。

构想定位含糊不清

  首先是有关构想的定位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各方最关心的是共同体与美国的关系。在北京的中日韩首脑会议上,鸠山首相表示:“迄今为止,日本略有过于依赖美国之处。”他同时指出:“我们在认识到日美同盟重要性的同时,也将制订更为重视亚洲的政策。”

  针对鸠山的上述表态,《读卖新闻》担忧首相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会被解读为日本的外交重心已从美国转移至亚洲。在一篇题为《重视亚洲的前提是日美同盟》的社论中,保守的《读卖新闻》写道:“日本外交的根基是百分之百以日美同盟为基轴。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们希望首相反复予以强调。”

  各报同时也注意到尽管鸠山在首相就职的记者会上曾表示“并无排除美国之意”,外相冈田克也却在不同场合清楚表示,其成员是“日中韩、亚细安、印度、澳洲和纽西兰”而未包括美国。他说道:“如果美国也加进来,就等于世界的一半。这就说不清楚是什么(共同体)的了。”对此,不少日本媒体认为两者的说法前后矛盾,且有因时因地说法不一致之嫌,即日本领导人在访美时刚刚强调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和不排除美国,但一转身到亚洲邻国,就对亚洲邻国表示要对“过于依靠美国的政策”进行反思。以保守派“压力集团”自居的《产经新闻》社论就以《不包括美国的共同体是危险的》为题,着重指出:“日本要在亚洲外交发挥领导力量的大前提是必须通过日美同盟的互动与协力。”该报希望首相和外相对此铭刻于心。与此同时,该报还要求当局对不同政治与社会体制的中国在共同体内所处的位置予以说明。

关注主导权之争夺

  日本媒体对“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另一担忧,是共同体的领导权问题。在一篇题为《含糊不清的“东亚共同体”》的长篇背景分析文章中,《每日新闻》就以《“日本主导(权)”不易落实》为副题,突出中日两国对主导权的争夺。

  该报指出,中国的共同体构想是以亚细安为基轴,而和日本极力主张让澳洲和印度等其他区域的大国参加,从而削弱中国的存在感之构想有着巨大的差距。

  换句话说,《每日新闻》注意到鸠山民主党的东亚共同体基本上是沿袭着日本原有旨在牵制中国的“10+6”构想(即亚细安10国与中日韩3国之外,还加上澳洲、纽西兰和印度3国),而与北京坚持原有的“10+3”基本看法截然不同。在这里,日本传媒虽然没有点破小泉时代将大洋洲的两个白人国家拉进共同体而提出“10+5”构想及自民党政府后来又积极要把南亚的印度也拉进共同体而提倡“10+6”的潜在意识,就是要加强“价值观”相同的国家在共同体内的发言权,但都坦率承认目的就是为了和中国争夺领导权。也就是说,尽管鸠山以“友爱”为标榜,并比过去几届自民党政府对东亚共同体在姿态上表现得更为积极,但在最关键的“争夺领导权”问题上,民主党新政府实际上并未有丝毫改变外务省外交战略思维的征兆,而是坚守着对日本有利,且有在共同体内变相推行“价值观外交”之嫌的“10+6”路线。

  与此同时,不少日本媒体指出“东亚共同体并非鸠山首相所独创”(《每日新闻》社论语)。在题为《中日韩开始摸索“共同体”》的社论中,《朝日新闻》就写道:

“东亚共同体构想之萌芽,始自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提倡的东亚经济统合的构想。在过去近20年之间,官方或民间虽然曾经提出诸多不同的构想,但都未跨越同床异梦的阶段。”

同床异梦与中国问题

“同床异梦”,可以这么说是日本各媒体谈论有关问题时最常出现的关键词。各报除了罗列东亚各国间政治体制存有差异,及彼此间还有资源与领土纷争等摩擦问题而有别于欧洲的统合之外,都不忘把焦点放在“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话题上。《日本经济新闻》在题为《日中韩虽然都在谈东亚共同体》的社论中,便指出:

“日韩、日中都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领土问题纷争。特别是中国,正在急速加强其以海军为轴的军备。”

  为此,该报认为对于日本的安全保障来说,和美国结盟是更为重要的。该报还强调:“只有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关系,日本在亚洲的自主外交目标才能达到。”换句话说,日本传媒在论述与中国相处或竞争的问题时,脑中始终存在着美国和日美同盟的影子。

  这些影子之所以挥之不去,自然是与战前日本在亚洲的外交传统战略及战后冷战时期日本外交的基本思维分不开的。所谓传统外交,指的是日本要在亚洲独大,单单依靠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而必须与本区域之外的霸权国家结盟,战前的“日英同盟”、“德、日、意轴心国”就是如此战略下的产物。至于战后的“日美同盟”,更为战败国日本“回归”亚洲(重点是南进)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说得透彻些,没有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的冷战战略与美国的扶持,日本休想顺利“回归”亚洲(首先是东南亚),更遑论呈现战后的经济奇迹。

何时不必卧薪尝胆?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战后日本领导人对于美国的部署并非事事满意,但基本上是采取唯美国马首是瞻、卧薪尝胆的政策。日本的保守政府当然不愿意长期忍受如此之窘境,问题是在什么时刻向白宫表态。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也是日本泡沫经济鼎盛时期,自认羽翼已丰的日本就曾露出有意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是分庭抗礼的姿态,当时的日本媒体也在开展“日本名列第一”还是甘心屈居第二的大辩论,积极鼓吹大国意识与盟主论。但到头来则证实日本打了败战,即打了金融败战,日人称之为“第二次败战”(第一次败战是指败于美国的原子弹)。经济泡沫破灭的10多年来(特别是小泉时代)之所以对美国在表面上显得更为驯服和不敢轻举妄动,正是因为受到上述过早表态而严重受挫的结果。

  从个这角度来看,日本传媒提醒鸠山首相要以“日美同盟”为重,并非不了解鸠山“保守本流”派(保守正统派)力图在适当时候当家作主的基本思维和苦心,而是要他们小心翼翼,不要在时机还未成熟时亮出底牌而重蹈覆辙,更何况日本要在亚洲当“带头雁”(盟主),还得面对中国的竞争,轻率表示要摆脱美国的保护伞,并非上上之策。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日本传媒针对鸠山的北京之旅,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批评声多于掌声,但深一层分析,各报是在与新政府分担喜忧,积极出谋献策。各报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十分清晰的:

  一、“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并非鸠山首相首创。

  二、鸠山“东亚共同体”的构想模糊不清,其具体内涵还有待商榷和补充。

  三、各国对此构想的态度仍然还停留在同床异梦的阶段。

  四、为了确保日本的主导权,鸠山民主党坚守着自民党时代“10+6”的基本态度。

  五、对于“中国的崛起”及其军备动向,不可掉以轻心。

  六、在有关是否“脱美”或排除美国的问题上,民主党新政府有前后矛盾和因时因地摆出不同脸孔之嫌。各报吁请新政府摆正态度,不要因标新立异或者试图推行模糊外交而引起长期盟友美国之疑心。不少报章同时还将这问题与中国的定位问题相挂钩,提醒当局要格外小心处理。

“亲美入亚”耐人寻味

  在这问题上,一部分媒体虽然明知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与自民党并无实质性之差异,但对其所摆的“亲亚洲”姿态之过于逼真,也有微言而语带讥讽。鸠山首相在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曾表示:“新内阁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读卖新闻》北京特派员的回应是:“‘以史为鉴’,这是中国在谈论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时的套语。首相使用这个套语,也许就连北京也没想到的吧!”

  与此同时,各报也把注意力集中于中日两国间存在着的“食品安全问题”与事关“国益”的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针对东海油气田问题,各报着重指出,鸠山首相对中国船在“白桦”(中国称之为春晓)单独开采表示担忧。各报也同时报道鸠山主张要把东海化为“友爱之海”。对此,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反应是基本上赞同,但同时指出此问题还牵涉到国民感情的问题。不过,在报道有关新闻时,擅长图文并茂解读问题来龙去脉的日本报章这回着墨不多,既未详述鸠山为何表示担忧,也未说明“春晓”是位处中国的海域而非两国争执之所在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也许是因为担心白宫对鸠山共同体构想的反应过于强烈及被误解为不以日本“国益”为重,极力主张早日调整战后“过于依靠美国”政策的鸠山智囊寺岛实郎不久前提出“亲美入亚”的口号。现任日本综合研究所会长,长期以来担任日本企业海外战略顾问的寺岛当然不会不清楚战后日本“回归”亚洲的历史,原本就是一部“亲美入亚”史。正当鸠山积极到处兜售其“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时刻,鸠山外交与安全保障问题高级智囊为何要迫不及待地提倡一个原本就是战后日本外交战略基调的“亲美入亚”论?不能不令人感到费解。鸠山构想的卖点和魅力究竟是什么,是耐人寻味的。

作者为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11468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