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十年,东京在“国际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成田机场不但有英语广播,还有普通话及韩语广播。日本铁道(JR)的自动售票机更附有英文解说,方便不谙日语的外国人买票。
出入境大厅不时可以听到一群群南腔北调、衣着光鲜的中国游客大声交谈或打手机——升值的日元显然对荷包鼓鼓的他们并不造成阻力。
中国崛起的影响不单表现在机场,东京主要商场居然都接受顾客使用中国银联卡,一家连锁电器量贩店更推出银联卡5%优惠折扣,让人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人气”。该连锁店也聘请了中国的工读生当销售员,为使用普通话的顾客服务。
东京街头不时还可以看到在当地工作和读书的外国人,除了来自欧美的白领及专业人士,原宿及六本木一带活动着大量的非洲人,对行色匆匆的日本上班族兜售看似餐饮或色情行业的服务。
十年前喜欢聚集在上野火车站附近,售卖非法电话储值卡的伊朗人如今几乎销声匿迹。据朋友介绍,在伊朗于几年前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的一员后,这些人好像都一一被遣返了。
在日本一所大学工作的台湾朋友说,日本不少公立和私立大学近年来都聘用不少不会说日语的外国教授开课;然而这个“国际化”的开放做法却碰到了对日本不利的国际形势逆转。
日本在1980年代就积极探讨并推动“国际化”,对外输出经济、政治及文化影响,类似ODA(海外援助)、JICA(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甚至日本学者提出的以日本带头的经济发展“雁行理论”,都是当时亚洲耳熟能详的名词。
然而1991年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陷入了10多年的不景气,“失去的10年”却是与中国经济快速起飞同步发生。一消一长之间,不但亚洲格局发生了变化,世界对于中日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朋友说,日本研究在西方已经快发生断层现象,英美主要大学因生源不足,很多不是关闭了日文系,就是将之并入中文系,成为所谓东亚研究的一小部分。
对比中国政府在全球推动的“孔子学院”一所接着一所成立,西方大学生“弃日从中”的选择,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亚洲两大经济巨人的未来性。
虽然每晚都看到经济“不况”(不景气)的电视新闻报道,在东京时却不太能感受到经济活力的减弱,到处依旧人潮汹涌,百货商场也人山人海。但日本朋友说,其实是看的比买的多。
在东京工作的新加坡朋友指出,近来业务量和利润增加最大的两个企业,分别是麦当劳及平价的“王将饺子”。朋友说,不景气真正表现在高端消费的萎靡。
电视新闻的其中一条报道,访问了一家银座酒店的妈妈桑,她抱怨说生意大幅下滑,不得已只好让陪酒小姐减少工作日,从每周四天减为两天,时薪也从4000圆减半。陪酒小姐无奈地对记者说,连客人的小费也缩水了。
去东京前看过日本失业率上升,公园流浪汉增加的新闻,但此番却似乎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台湾朋友解释说,东京要申办2016年奥运会,国际奥委就要来视察,市政府为了颜面,都把流浪汉请到安置中心去了。
抵达东京时初春的樱花恰好盛开,与10年前的印象一样花团锦簇,一周后离开时粉白的樱花开始随风落英缤纷,永恒般地短暂而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