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杨文凯:马骁水墨天地 生命继续飞翔
日期: 25年01月3期

作者:杨文凯

杨文凯简介:《中文导报》社长、总编辑,东京海派书画院副会长、日本华人美术家协会理事。

作者按:马骁先生离开了我们。2025年1月13日,我参加了“马骁追思会”,感慨良多。回想起20多年前,在位于草加的自宅事务所中,我对马骁先生进行促膝访谈的情景,历历在目。回读当时的采访记,依然能够清晰传达出马骁的艺术精神。20多年来,我对马骁、王荻地、马艳的艺术世家做过多次采访。如今不揣简陋,重刊2003年和2009年的两篇报道,以追思并告慰马骁先生。


1979年4月,39岁的马骁作为归国者,携夫人王荻地及两个儿女回到日本。同年6月,马骁在静冈设立了“马骁水墨画会”,这可能是全日本最早的中国水墨画会。在过去25年里,马骁以其吞吐八荒的豪迈想象力,伴之以大泼墨和大泼彩的宏大气魄,在日本创出了影响广泛的“马骁流”水墨画新天地。25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在这期间,马骁攀上了事业的巅峰,达臻了艺术的自由境界,也经历过人生的挫折和磨难。

1999年10月,马骁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一年后,又因心肌梗塞而走到了生死的边缘,但马骁都顽强地挺了过来。25年过去了,经历了岁月雕琢和疾病折磨,马骁明显苍老,但一颗为艺术而澎湃不已的心灵依然强健地跳动着。2003年11月22日,第四回“马骁艺术大赏展”,暨“马骁水墨画会创立25周年纪念展”在池袋“东京艺术剧场”开幕,这是马骁不屈于命运的象征,也是社会对身体逐渐恢复的画家的祝福。


马骁水墨画代表作 《恋物语》

在马骁位于草加的自宅事务所中,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恋物语》扑入眼帘。一对舞鹤在激流、海浪、云烟和洪荒之间飞舞鸣和。马骁把这幅作品解释为对自己人生和父辈人生的总结。作品表现了生命不畏强风暴雨的自由状态,也表达了画家对中日两国不弃不离、合谐相映充满了相待。马骁是中国人父亲和日本人母亲的结晶。马骁原名大长骁,原籍登录在日本静冈市,战后与母亲及姐弟一起残留在中国。马骁从小喜欢绘画,在中央美院附中接受过严格的基础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马骁先后在《文字改革》杂志和《美术》杂志担任美编,其间也曾下放农村劳动,创作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马骁早年有幸与多位美术大师相遇,受到鼓励和指导。马骁13岁时亲眼看着齐白石为他画“葡萄”的“手本”,拿回家后不断临摹。马骁在1961年与同学王荻地结婚,并师从岳父,中国现代著名素描油画大师王式廓。王式廓是中央美院教授,其素描巨作《血衣》在当代美术史上地位崇高。给马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岳父为了把“文革”中荒废的时间抢回来,尽快完成《血衣》的油画稿,于1973年深入到河南巩县,为农民画像,为创作积累素材。岳父在20多天画了70多个人物,最后拿着画笔累死在现场。王式廓既是画家又是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上的一丝不苟和创新精神,他对创作和教学的两相兼顾,都对马骁日后的艺术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马骁还师从李苦禅等中国画大师,受益匪浅。1979年马骁回日本时,李苦禅教导马骁应在日本传播中国水墨画,并最早为“马骁中国画会”题词。

马骁1999年中风后一时失语,但几年来平稳恢复,马骁依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他的人生回忆和艺术见解。回想起刚回日本的日子,马骁感慨地说,我们比不上中国来日留学生那样艰苦,政府为归国者提供帮助,条件比留学生强过百倍。但我们不想靠政府补助维持,想尽快自立生活。1980年前后是日本经济上升时期,我们身无长物,只会画水墨画。不过,我们碰上了好时候,水墨画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马骁夫妇回国后,迅速创设了“马骁水墨画会”,教学生,编教材,忙得不亦乐乎。马骁还长年给出版社画封面、插图,搞设计,目的是为了在日本尽快立稳脚跟。马骁为NHK电台的“中国语讲座”月刊连续画了17年封面,在日本影响很广。1991年,“马骁水墨画展示馆”在池袋设立;1993年,第一回“日中水墨画交流展”在东京艺术剧场开展,每年一届,持续6年。1999年,“日中水墨画交流展”改组为“马骁艺术大赏展”,迄今举办了四届。马骁回到日本25年,他在水墨画普及和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在80年代以前,日本人很少听说过“水墨画”,但如今,水墨画已让人耳熟能详。马骁,王荻地夫妇的努力,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仅由他们编撰出版的水墨画教材就多达37种,合计发行28万部。

马骁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名画家,个人创作和艺术探索始终是最大的课题。马骁很早就认识到,艺术的国境不能分得那么清楚,中国与日本,东洋与西洋,抽象与具象,都可以完美结合。马骁真诚希望水墨画能突破传统和地域的界限,不受中国的笔墨所限,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为此,马骁在创作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用纸上,除中国宣纸和日本和纸以外,也常用水彩纸和版画纸;在用笔上,除了传统的毛笔以外,水彩笔、油画笔、排刷等,一应俱全。在水墨效果上,大胆使用泼墨、泼彩等手法,让水墨自由流淌、渗透,让画面充满自然的张力。有些论者曾认为马骁以创新手法画的是工艺作品,不是绘画,但更为广大的观众则认为马骁的作品既有中国气派,又有日本诗意。

马骁的泼墨作品在日本和欧美风行一时。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先生以“出游从容”来描述马骁的水墨画作品,评价极高。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认为“马骁先生把他非凡的造型能力和水墨画的奥妙融合在一起,开拓了水墨画的新境地”;加山又造则指出“马骁先生在创作写实的具象画的同时,又以非常自由的想象力,以超写实主义精神创新泼墨画……这种耐心持久的钻研态度,令人十分佩服。”

马骁的水墨画,无论大小,都有壮阔的景象、高远的境界。那种磅礴的气势、空灵的意境,实源于画家心灵的无限自由。在水歌、雪华、白烟、绿荫、惊涛、激浪、残照、红叶、腾龙、大地之音、天地幻影、富士朝日,这些充满畅想的宏大主题中,马骁总会在画面上配以舞鹤、翔雁、飞鸥、奔马这些激情饱满,活跃奔放的生命意象。马骁喜欢流动的气韵,更喜欢自由的飞翔。这是创作最原初的出发点,也是人生基本的价值观。

王朝闻先生曾建议马骁重读汉诗,马骁常记在心。现在,马骁每年都要重回北京去做中国文化的寻根之旅。重新登上天安门城楼,那种雄大而辽阔的感觉,绝不是任何纸上的画面可以比拟的。马骁的手上仍然握着笔,他的生命仍然在舞动,那是一种畅游天地之间,接通自然精魄的不灭的创造力。

原文刊登于第496期《中文导报》2003.11.27

 

马骁、王荻地夫妇


马骁、王荻地、马艳 艺术世家

马骁流水墨画直奔意境

——记马骁、王荻地来日30年纪念展

作者:杨文凯

马骁的“水墨梦幻”和王荻地的“花的赞歌”,最近又一次共同绽放。

作为旅日华人画家的前辈,马骁和王荻地自1979年回到日本展开艺术活动、设立马骁水墨画会,迄今已经走过30年。为了纪念这个人生和艺术的特殊年份,“马骁、王荻地展”于2009年7月8日至14日在东京举办。此前,该展曾于4月在杭州唐云艺术馆开展,受到好评。本次回到日本展出,除了向社会和友人倾情汇报这对艺术夫妇30年的创作结晶外,也全面展示了马骁在水墨画创作上一刻不停的创新精神。

近年七旬的马骁回到日本30年,始终不停地摸索水墨画的新表现方式。他认为,中国画注重传统,创意比较少。日本人喜欢中国水墨画,但也感到中国画笔墨一样,内容相似,画面程式太雷同。事实上,中国画一贯讲究笔墨为主,内容其次,意境更是谈不上的。对此,马骁觉得中国画需要变革,必须融入新的东西,不能一讲到创新就斥之为现代派,把创新的责任和风险都推给现代派。

在日生活创作30年,马骁对中国水墨画完成了颠覆性的变革。他的作品完全以意境为主,笔墨是次要的。“马骁流”的水墨画直奔意境,不把笔墨看作中国画唯一的特征。为此,他的工具变了,画法也变了。马骁习惯于通过宇宙、夜光、流水、浮云、江河、瀑布等流动的、闪亮的、变幻多端的意象,来直接表现大自然、大景象、大想象、大气魄。马骁作品呈现的意象非常单纯,但表现手法丰富而夸张。他牢记美学家王朝闻当年提出“以一当十” 的艺术理念,并认为这种风格也契合喜欢单纯美的日本人的欣赏趣味。不过,马骁强调,他在画法上可能受到日本画的影响,但在意境的创造上仍然充满中国气质,那是中国式的大象征,是天人合一的大境界,是神游天地、目接八荒。

马骁在1999年得了脑血栓、2000年更经历了心肌梗塞的打击,但顽强的生命力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使他战胜了死亡的威胁,并且重新握起了画笔。夫人王荻地说,马骁在病后康复中锻炼身体非常顽强,他的记忆力虽然不如从前了,但艺术想象力丝毫不减,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个性。近年来的水墨画作品,创意更新、境界更大、手法更加大胆,许多日本观众看着马骁的作品,就会流泪,就想倾述。

马骁与王荻地是夫妻,也是艺术上的伙伴,更互为作品的第一观赏者。王荻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父亲是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王式廓,家学渊源很深。王荻地早年学版画,后来学习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俱精。来到日本后,王荻地专心于花卉世界,成为描绘花卉的名家。已故著名日本画家加山又造评论王荻地的花卉作品:“笔触明快,墨色清明,作品洋溢着女性画家特有的优雅之美。”

本次30周年纪念展,包括马骁的“水墨梦幻”36幅,王荻地的“花的赞歌 ”24幅。王荻地说,在日本生活创作多年,自然会顾及到日本人的习惯、修养和趣味。我的花卉作品从写实入手,认人看得懂,能理解,重点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向上追求的精神。画家有责任通过作品给人美的享受,促使人对生活和事业更有信心。当然,今后也会多搞一些抽象与写实结合的作品,给观众留出更多想象的余地和空间。王荻地表示,马骁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创作过程充满了想象力,往往引发出不同的感触,这对自己的创作是有益的启发。

原文刊登于第767期《中文导报》2009.7.16




2019年,马骁水墨画会创立40周年纪念,第15届MAKYO国际艺术大赏展颁奖仪式。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988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