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报》记者 张石
7月10日,著名摄影家,政治家、文学家、学者郭沫若的孙子郭允与著名摄影家、俳句家,文学家鲁迅的孙婿田中政道在东京一家饭店相聚一堂,畅谈他们从事的职业与爱好--摄影的经历和体验及他们热爱的中日历史文化。摄影家冯学敏也参加了他们的对谈,并为此次采访摄影。

郭允与田中政道。冯学敏摄影
郭允是郭沫若与第二任妻子、日本人佐藤富子(郭安娜)之间的次子郭博之子。佐藤富子出身于日本大家族,外祖父佐藤昌介是日本北海道大名伊达氏的家臣,高级贵族武士,男爵,日本第一代现代农学家,留美农学博士,北海道帝国大学首任校长。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同居,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离开日本,与佐藤富子断绝了联系。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佐藤富子带着孩子来到香港见郭沫若,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离开。1949年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表示欢迎她和五个孩子都到中国来。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长子郭和夫,中国科学院化学家;次子郭博,建筑家、摄影家,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等;三子郭复生,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女儿郭淑瑀,四子郭志鸿。郭允的父亲郭博1920年出生在日本福冈县。
他出生不久后,父母就带着他和哥哥回来上海。上小学后重返日本,9岁那年,日本昭和天皇举行登基典礼,他的摄影作品送去参展评比,获一等奖。
郭博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后获一级建筑师资格。在父亲的召唤下,1955年,回到中国进入上海建工局工作,参与许多重要建筑的设计,同时在摄影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版有《郭博摄影集》、《正在消逝的上海弄堂》、《上海光影:郭博摄影作品精选》。

郭允。冯学敏摄影
郭博的儿子郭允是《朝日新闻》摄影记者,出生于上海, 1973年就职于中船第九设计院, 后来转职至同济大学。 1981年移居日本,1982年作为实习生进入朝日新闻,五年后成为摄影部的摄影记者,曾是日本摄影家协会会员。
他曾拍到了日本北海道暴力团两派争斗的经典画面,并因此获得摄影大奖。郭允拍摄过许多很有影响的新闻照片和艺术作品及国内外的艺术家、作家、演员等,如小泽征尔、多明戈、卡雷拉斯等。
他最近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他的黑白摄影作品颇具特色,善于捕捉光和影构成的神秘的世界,在他的作品中,弯曲的时空是现实世界的艺术倒影,是对整然的风景的诡谲的回应,如他的《弯曲的夜色》,在一辆停放的汽车上面找到了城市光和影的焦点,为城市进行全新的艺术聚焦。

郭允摄影作品《弯曲的夜色》。郭允提供
田中政道原为日本广告专业摄影师,毕业于北海道带广三条高中和东京写真大学(现东京工艺大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著名的广告摄影公司(东京)佐佐木工作室工作,后在东京银座独立经营个人摄影工作室10年,2008年移居北京,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任摄影师。

郭允摄影作品《幽梦如雪》。郭允提供
田中政道是鲁迅的孙女周宁女士的丈夫,他们于1990年结婚,两人之间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在摄影工作之余,他也在日本多方收集有关鲁迅研究的资料,特别是与鲁迅相关的日本人的资料,从事鲁迅研究工作。

田中政道。冯学敏摄影
他从于2020年1月29日开始在北京生活信息杂志《TOKOTOKO》公众号中发表写真日记,专栏名为《北京街角》,汇集了他的摄影精品。

田中政道(右)与鲁迅孙女周宁在田中政道的摄影展上。张石摄影
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了现代北京的城市风貌,四季嬗变及新冠蔓延以后的世间百态,同时结合这些照片,配上了摄影家自己创作的俳句和川柳(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形成了文学与艺术的“复调叙事”和互文结构,通过摄影家独特的视角和诗情,生动、立体地表现了现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的千姿百态。
田中政道的摄影展《北京街头》于2022年12月21日至23日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行。这次出展的作品是从他在北京拍摄的3000多幅作品中选出的60幅作品,有许多佳作。
如一幅作品表现的两棵常见的白菜,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对主体进行点测光形成黑背景,黑背景对于白菜的透视性起到了明显的反衬作用,突显了脉络及纹理,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出叶色和脉纹的纤细之处,让我们想起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珍藏的翡翠雕刻艺术珍品“翠玉白菜”。与这幅作品相配的俳句写道:“白菜 白色叶脉闪玉光”(白菜の白き葉脈艶めけり)

田中政道摄影作品与俳句。田中政道提供
田中政道表示:摄影,也是自我表现的一个手段,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捕捉,可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他之所以常年拍摄中国的风光,也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他说: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有日本的文化,中国有中国的文化,而我想知道这样的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也希望把这些正在不断变化的文化用摄影艺术记录下来,为历史存证,正好自己的工作也与摄影有关,因此就一直在中国各地拍摄中国的风光。

田中政道摄影作品与俳句。田中政道提供
中国非常广阔,各地的风光完全不同,有桂林山水,有北京古城,还有各地不同的生活样式,各种生活样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很不同,把这些景色拍摄下来,很有味道,像是文化的“万花筒”。
记者问田中政道:您是鲁迅的孙婿,在北京也在鲁迅博物馆工作,那您的爱好和工作,是不是也和鲁迅有联系呢?
田中政道说:我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整理那些历史相片等,有些照片已经劣化,我将这些照片做成电子图像保存下来。有些照片看起来已经很陈旧,有渍痕,但这是历史的遗迹,不需要把这些照片修整得很漂亮,保持历史原样就好。陈旧的就保持那种原本的状态,状态很好的也就原样保存。我是做广告摄影的,但是博物馆的工作和拍摄广告完全不同,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保持历史的原本状态。这种照片的整理和修复工作,让我觉得就像见到了爷爷鲁迅一样,感到很有意义也很有趣。在工作以外,我也拍摄自己喜欢的景色和社会百态,作为一种爱好,建立自己的摄影系列。
记者问:在工作之余,您也做一些鲁迅研究吗?
田中政道说:当然会,由于我的身份,人们经常问起一些有关鲁迅的问题,我很难说“不知道”。
记者问郭允:郭沫若先生和日本有很深的渊源,那么您来日本,并选择摄影这个职业,和您爷爷郭沫若先生是否有关系呢?
郭允说:不能说一点儿关系没有,人生都是在时代的波浪中起伏。我的日本人的奶奶,和爷爷郭沫若相遇后相爱结婚,在爷爷回国后,一个人在战争的时代把包括我父亲在内的5个孩子拉扯大,很不容易的,因此我非常尊敬我的奶奶。
我在中学生的时候就喜欢摄影,当时用的是中国的国产相机,那时候中国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照相成了自己爱好也成了一种拯救。
1981年我来到日本,在日语学校学习,当时在日本是需要保证人的,我的保证人也是我们语言学校的校长,他问我,在语言学校毕业会想做什么?我说想学照相,他对我说:日本有摄影学校,虽然学费很贵,但是可以学到东西。他本来是在朝日新闻社工作的,他对我说:如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怎么样呢?我说:那当然很好。于是他把我带到了朝日新闻社,介绍在那里做研修生,后来我成为那里的正式职工,做了摄影记者,一直在那里工作了几十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们,无限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段生活对我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
记者问道:您的祖父郭沫若先生,生前为中日友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怎样看待这样的历史呢?
郭允说:我对那些为中日友好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辈非常尊重,中国有我祖父郭沫若这样的人物,日本在同时代也有许多伟人,为中日友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对他们都充满了敬佩与尊重之情,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而他们留给我们许多课题,这个问题不应该局限在中日关系这个比较狭窄的视野,而是要考虑,从全世界来看,我们应该怎样促进世界的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文化及生活方式,这是最重要的。
摄影家冯学敏也参加了他们的对谈,并为此次采访摄影。冯学敏1970年到云南农场,1982年成为上海画报摄影记者。自1985年起旅居日本。曾在日本、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举办展览。1999年,其摄影作品《云南》获得第36届日本摄影大奖“太阳赏”。2007年8月,他的摄影作品曾在联合国展出,他们针对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