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潘城:九州三碗面
日期: 23年10月2期
中文导报    东瀛岁月
作者:潘城

第一碗面叫“呛嘣”。这个发音日本人也是跟福建人学的,闽南话的“吃饭”就叫“呛嘣”。这种面是长崎名物,来者必吃,我住的酒店斜对面就有一家老店叫“江户菱”,开了快六十年,进去点了一碗加料的,端上来其实就是海鲜蔬菜杂烩面,汤鲜的不用说,但我嫌面条软烂。传说是晚清闽南的留学生自己做来吃,后来传开了。其实长崎是日本最早“一口通商”的地方,中国的移民历朝历代都是先从这里上岸。比如明亡时浙江的朱舜水就是先到长崎,白天上陆活动,晚上回船睡觉,如此三年。“呛嘣”实在就是福建、浙南的海鲜面,说实话闽东福鼎、浙江温州的海鲜面都能甩它几条街。


“呛嘣”面

第二碗面叫“皿乌冬”,也是长崎名物。不要误会,这与粗粗的日本乌冬面完全两码事。长崎有一条著名的新地中华街,基本都是福建老华侨,拜妈祖、拜关帝,牌坊是王震题字。挨着中华街的一个拐角,被我找到一家店,连吃了两次“皿乌冬”。那是一种细钢丝一样的干脆面,上面淋上海鲜蔬菜勾芡的浇头,吃前搅拌一下,浇头慢慢包裹浸润干脆面,口感变得软硬兼容,越吃越好吃,下酒也不赖。

九州人比较热情,长崎对中国人尤其热情,我那天吃皿乌冬,背后坐着一位日本大叔高田,大中午的正在喝长崎产的烧酒,已经微醺。我们聊了几句,他非要店主拿个杯子请我喝一杯。走的时候我约他晚上找地方痛快喝?他开心的说“打麦、打麦(不行)”,晚上不敢喝了,明天要早起上班。看来高田不是酒鬼,是纯朴的劳动人民。我一直对日本烧酒有偏见,这次一尝打开了新视野。日本老食客在居酒屋寄存的酒大多就是“黑雾岛”,就像北京人的二锅头,好喝又实惠。我到当地超市买到一瓶限量的“海鸦”,番薯里加点粮食酿的,堪称美酒,醉了一路。


皿乌冬

日本四个部分从北到南分别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第三碗面就是我最喜欢的“博多系拉面”,除了长崎是以上两种为主,九州其它地方的拉面基本上都是博多系的风格,从福冈、太宰府到佐贺与熊本,包括连锁品牌“暖暮”与“一兰”,对我来说几乎统统是一个口感的好吃。第一口入嘴,简直以为回到了老家的面馆!面条粗细软硬几乎一模一样,严重怀疑会不会就是老家传过去的?


博多系拉面

在长崎无人问津的市立民俗博物馆里我发现了一张字,作者叫王克三,介绍上说他是浙江平湖乍浦人,同治元年(1862)为避太平天国之乱,居家渡到长崎过了四年,卖字画估计还赚了一笔。我发给嘉兴地方文史学者傅逅勒看,他马上回复其著《嘉兴历代人物考略》中的有关内容,丝毫不爽。这是题外话,面条总还不至于是这位平湖人带去的。
离开九州后,旅日学者顾雯教授给我发来一长串照片,让我一定要去福岛县尝尝“喜多方拉面”,与“博多拉面”、“札幌拉面”并称日本三大拉面。她说:“喜多方拉面你怎么可以不吃?创始人不但是浙江宁波人,而且叫潘钦星!你那么爱吃面,查一查家谱吧!”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389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