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 兰
从十津川村回来的途中,我们一行人绕道去了高野山。
高野山中寺院众多,被誉为“天空佛都”,近年来成为海外观光客的旅游热点。
本来大家并不想去凑热闹,但N教授说想带我们看一个小庙,便开车上去了。
那个小庙,叫刈萱堂,旁边有一对“父子地藏菩萨”的石像,堂里祭的是刈萱道心和儿子石童丸,即那对石像的由来。
N教授说,小时候,家里的保姆总是给他讲这对父子的故事,他听得很伤心,天天晚上哭得迷迷糊糊地睡去。
大家笑家有保姆的N教授是大少爷,他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想来那是他研究民间文学的起点。
从高野山回来后,用了一周时间,把这个故事的四种版本读了一遍,理解了为何这个故事会让一个小男孩夜夜伤心。
一个拥有广阔庄园的领主,在一次赏花宴会时,看到落入酒杯里的花瓣,顿悟生死之无常,便不顾有六月身孕的妻子的劝阻,夜间偷偷离家,出走至京都,削发为僧,潜心修行。某夜,这位现名为“刈萱道心”的修行僧,梦到妻子打听到自己在京都的寺庙,正在赶来。为了不被俗世之情所羁,僧侣离开京都,转入高野山。因为高野山严禁女人,上了山就不用再担心妻子来寻。哪知道,妻子带着儿子已经辗转来到了高野山下。他的未曾谋面的14岁的儿子,把母亲留在山麓,自己一人进山寻父。
原来,这是一个“苦儿寻父”的故事。
父亲明知是自己的儿子,想认不能认,因为向佛发过誓要断绝尘缘;母亲因为寻夫之劳,成为不归之人。
后来,名为“石童丸”的这个孤儿,也在高野山出家,成为父亲的弟子。明明是父子,却名为师徒。
旁人说,那对师徒怎么看都像父子。两人在死前,雕了两尊石像,人称“父子地藏”,至今尚立在刈萱堂前。
一个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佛教民间故事。
对俗文学的兴趣,让我听了整整五年的中国俗文学讲义;日本俗文学的学习,可能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