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谢春林:美食杂谈
日期: 2013/01/11 13:59




谢春林




经常回上海的我,工作、画画之余,和亲朋好友去品尝美食是一件快事。最近一次的回国,又着实美食了一番。



先不说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吴四海邀请的号称六星级的“吴王氏私房菜”家宴,且不道和余秋雨马兰夫妇等一起尝用的“满足了一般人的富贵梦”(余秋雨语)王朝大酒店的蟹宴,也略去友人在依傍山塘街水乡而建的苏州百年名店“松鹤楼”的特别招待佳肴,只表一席令我记忆深刻的普通饭桌上的上海料理。



七集电视剧“舌尖上的中国”红遍了全国,从没有一部纪录片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能够创下了高于30%的收视率,从没有一部美食片的影响力会从荧屏走向现实,引起了相关效应的狂潮。这是一部集中华思想、历史、人文、民俗、地理、传承、乡愁加美食的记录大片,这是一个叙述人类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穿越时空,在食物的采集、挖掘、捕捞、制作后展现美味背后的人与自然的故事。



话说一日,好友金先生来电,颇有自信地邀我和一位书法名家去品尝“汪姐私房菜”的手艺。“汪姐”——谁呀?这个对我来说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名字。因为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以姓氏为号的私房菜已不计其数。是晚,一头雾水的我刚扎进房间入座,见我身边坐着的是著名作家、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的总策划沈宏非,其他作陪的也都是我熟悉的好友。再一看今晚的掌勺人,好熟悉的面孔——哦,原来就是电视纪录片中的汪姐呀!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片子飚红,与之相关的厨师等都成了一种风俗与情怀的代言者。



汪姐现在不开餐厅,是我好友特地把她请来献艺的。真是好大的面子!自《舌尖上的中国》一夜窜红之后,汪姐身价百倍。据说连刘德华要吃上汪姐的手艺也要排队足足等上个把月呢。



汪姐淡定地给我手写了一张当日的菜单:有四碟冷盘、八个热菜、二道点心。酒是茅台。不铺张,不显摆,看菜名就好似旧上海资本家过年时吃的普通传统家宴。



糖醋小排酸甜相适,迎合了上海老克腊的倜傥;元宝虾铮亮香脆,煞是玲珑可爱;宁式冬瓜入口即化,直勾起对故乡土地的眷恋;最拿手的醉蟹更是惊艳四座,蟹肉的美味刺激着每根味蕾神经。因为得益于对自然食材的敬畏及对故乡土地的崇尚,于是厨艺也在此得到了最大的发扬。



好吃,真的是太好吃了!我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不住地赞美。边上的沈宏非兄不忘及时地幽默我一下:“刚开始呢,阿拉谢老师就要到高潮了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有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丛林、山脉、湖泊和漫长的海岸线。这种东南西北立体的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生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丰富多彩的食物原材料。当这些原始的素材,流经了厨房之后,呈现我们面前的就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



当笑声掠过桌面之后,一道道菜源源不断地端了上来:肥而不腻的传统的酱汁肉、香浓扑鼻的八宝葫芦鸭、红赤鲜嫩的蒜子河鳗、茅台酒香的时蔬草头、干煎昌鱼、素卷蛏子、盐烤阳澄湖蟹……每一道菜就是一个作品,叙述着人与天方地圆的和谐,显示着海派地域独特的风韵。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每个地区的外表都开始比较接近,能够区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标签,也许就唯有这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了。



《舌尖上的中国》中这样评论她:没有尝过汪姐手艺的人,可能很难以顶级的上海美食老饕自居。无论是宁波菜、绍兴菜、还是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料理,煎、炒、炸、蒸,汪姐样样精通。欣闻“舌尖上的上海--汪姐厨房”近日已以全新的家庭氛围形式开张(直通联系电话:86-13917045021)那么,朋友,约上三五好友,去品尝一下汪姐的手艺,如何?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4514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