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记者 李春雁) 3月4日,在中国“人大”召开的前一天,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遭记者围堵:“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是不是会有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李答:“还没有看到,不过一定有新的政策出台。”
于是一些境外媒体猜测,中国会推出一个新的刺激经济计划,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可能会增加到8万亿元、10万亿元。第二天3月5日,全球股市猛涨,上证涨6.2%,深证涨了6.9%,美国涨了4个百分点,欧洲也涨。当中国总理温家宝作完报告了,媒体发现中国没有追加财政支出,还是4万亿元时,5日晚上(美国是白天)美股应声猛跌4.4个百分点。
中国的“两会”如此受到世界关注,动辄可能引起世界经济震荡,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是破天荒头一遭。就在这种破天荒的举世关注之下,3月3日和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拉开了帷幕。
十年前,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基本上不会引起国际社会关注,但最近几年却有不同,一年比一年受到世界的关注,其背景是中国的政经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一天比一天增大,忽视中国就构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今年,在全球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之累,呈现一片灰暗的背景下,世界五大经济体中唯一还在增长的经济体只剩下中国。即便去年12月只有6.8%的增长率,那依然是所有发达国家无法企及的。于是,中国成了世界企盼的带动世界经济脱离泥沼的救命稻草。在此背景下,中国8%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全球所剩无几的经济兴奋点之一。只要中国为这个目标作出什么动作,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海内外投资者也会作出兴奋的反应。因而全球聚焦中国为全年经济工作决策的“两会”,自在情理之中。
一、中国经济转轨,内需保民生
3月5日,中国人大会议开幕,温家宝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那样,宣布扩大刺激经济的配套措施。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还是在财政预算等方面推出了诸多重大措施,包括9500亿元的庞大预算赤字、9050亿中央政府投资以及5000亿税务减免,并且再次重申了“保八”的目标,即确保今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8%左右。他也警告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这是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国务院发改委主任张平也具体介绍了4万亿的主要去向:民生工程、三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环保和技术进步。在全部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将派特别检查组进行监督,他们将“长驻地方,对中央负责”。
从上述种种信息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把追求长期目标与解决眼前困难相结合,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保八”是目标,保民生是基础。因此,在4万亿配套中,除了基建投资占1万5000亿之外,其馀大部分资金将投入民生和教育项目上,包括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扶持“三农”、为低收入家庭和无房户建设住房、协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促进“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
将“保增长”与“保民生”挂钩,在本质上是实施经济转型战略的前奏。多年以前,中国政府就在试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但因为当时国外市场一直需求旺盛,有钱可赚,结果导致转型战略难以迈出大步伐。直到外部市场萎缩之后,内需不足的缺陷才更加凸显。现在,中国政府似乎已痛定思痛,决心乘势启动经济转型的进程,若取得成功,中国必将会迎来另一个充满潜能的发展机遇期。
同时中国医疗、教育、养老金制度问题重重,近年来不时遭舆论批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甚至被称为是中国社会当前的“三座大山”。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大投入,其实也有助于刺激内需保增长。很多学者此前指出,无论减税、派发消费券都可以,若人民觉得生活没有保障,就不会多消费,要刺激消费,必须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世界关注“中国特色”
中国“两会”的核心内容,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但是美国CNN和英国BBC均予以全程直播。 一些舆论对中国没有出台猜测中的“新刺激配套”颇感失望。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说,为了防止因反应迟缓和不力而导致人们对经济丧失信心,中国政府的策略就是要“出手重、出手快”。这个思路间接表明,中国政府并不认为目前有必要扩大刺激配套。
整整30年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试验和摸索,终于以经济和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事实,使中国模式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模式中崭露头角、独树一帜。但是,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原本成功的“中国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
“中国模式”的成功要素之一,在于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尤其是美欧发达国家的市场支撑。但海外市场一旦靠不住,“中国模式”就少了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中国政府早就大张旗鼓地提出了“西部开发”和经济转型的战略,著眼点是要减少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只是没有料到外部环境的突变,结果使经济转型的步伐比金融危机慢了几拍。现在中国的经济转型能否成功,世界瞩目。因为这不只攸关中国自身的前途,而且也会牵涉到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利益。
三、中国经济优势转化为政治实力
金融危机前,西方世界极力鼓吹中国要进行政治改革,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和经济构架。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在危机时刻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这令世界反思,也给了中国一个崛起的好机会。中国正在把握机会,把自己的经济优势转化成政治实力。
一向面对中国持有一份优越感的西方各国,对中国的态度颇为复杂。危机当前,各国经济萧条,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财政收入令他们眼热。西方国家期盼中国救世界,希望中国拿出巨资帮助他们解决自己国家的经济困境,他们太需要中国的大笔订单了。然而,他们又不愿看到中国崛起,希望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在这次危机中翻车颠覆。
中国在去年华盛顿金融峰会前,出台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强调中国自己也有困难,救中国就是救世界。期待落空之后,西方又掀起一股唱衰中国的论调,片面夸大中国的失业和社会问题,彷佛金融危机让中国的经济岌岌可危。为此年初温家宝访欧,再次向欧洲炫耀鼓鼓的腰包,随即大型采购团一批一批地启程赴欧,让欧洲实实在在感受中国的肥沃市场和不可小窥的雄厚财力,也让找中国“别扭”的国家思虑一下自己的荷包。
当然,伴随著出手阔绰的采购大订单,中国的政治自信也日益强劲。在本次“两会”的记者会中,中国外长杨洁篪警告世界各国领袖勿接受达赖喇嘛入境访问,不允许他在各国境内从事藏独活动。他说:“世界上任何国家在处理对华关系当中,不允许达赖窜访,不允许达赖利用他们这些国家的国土从事分裂活动,这是国际关系准则的应有之意。”分析家说,杨洁篪的谈话既直接,又包含了对德国和法国的质疑,这在中国外交上算是比较不友好的表态。这反映出中国外交策略的某些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外界所谓的中国“正月外交”的精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