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闻综述(记者张石)2月1日至2日,应辜振甫家属邀请,受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委托,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等3人以个人代表的身份,赴台北吊唁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并向辜夫人转交了汪道涵的亲笔信。
最近,海峡两岸关系中接连发生3件大事,一是春节直行包机顺利对飞;二是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三是孙亚夫和李亚飞代表汪道涵访问台湾。这3件事,被台湾方面读解为大陆向台湾伸出“橄榄枝”。特别是二亚访台,使台湾方面异常兴奋,他们也以最大的热情接待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不希望错过这个促进两岸复谈的机会。
一、海基会突破“三不”,主动接触“二亚”成功
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 台湾海峡联合经贸协会”会长何智辉先生对本报记者说:“海基”、“海协”中断联系后,一直由我们海联会担当与海协会联系的窗口。孙亚夫对何智辉说,本次吊唁之行不代表两岸(两会)要复谈,不接受传媒采访,不接受官式拜会活动安排。但是“海基会”并没有放过与“二亚”接触的机会,2月1日下午,“ 海基会”派主任秘书林淑闵和处长何武良前往接机,但是“二亚”等人坚持不走礼仪通道,而和普通旅客一起出机场,以凸显“个人代表”色彩。
2月1日下午3点半抵达饭店后,孙亚夫一行马上换上黑色礼服,于4点半赶赴设在台北德惠街的辜振甫先生灵堂,向辜振甫先生遗像鞠躬致祭,并向辜夫人辜严倬云女士面交汪道涵先生的亲笔信。汪道涵亲笔信写道:惠函奉悉,深感盛情。唯道涵耆老,杖履不便,未克亲赴为憾。今特托亚夫、亚飞二君执礼代行,以申我悃。老友永逝,精神长存。云海遥念,思绪无限。仍望珍摄,不尽一一。”辜严倬云女士与孙亚夫一行交谈了约20多分钟。其间,辜夫人一度拭泪。辜夫人含泪表示,辜老临终前念念不忘两岸关系的发展,他最遗憾的就是生前未能再见汪老一面,“他(指辜先生)走了,我觉得是走错了人,如果留下来,还可以再见汪老一面,两岸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孙亚夫走出灵堂时也眼含泪花。
2月2日上午10时,辜老追思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2000多位嘉宾均手持邀请卡,全岛政商显要几乎全部亮相。陈水扁到场讲话,他还邀请汪道涵先生访问台湾,并呼吁两岸重启谈判进程。陈水扁称,如果汪先生身体健康,时间允许,欢迎汪先生访问台湾。据海基会人士说,“二亚”是在台湾政要全部退场后才和普通民众一起去鞠躬致祭。何智辉介绍说:虽然“二亚”避免同政要接触,但海基会秘书长刘德勋在追思会现场等候,并上前和“二亚”说话。海基会给本报发来的新闻稿中写道:“海基会刘秘书长在追思会现场与孙秘书长一行会晤时,已代表海基会向汪会长及海协会表达感谢之意,刘秘书长也代表我方再度欢迎汪秘书长在健康许可时,选择适当时机来台访问,届时海基会愿意尽力作好妥善安排与各项接待。对此,孙副会长已表示将向汪会长转达。”
“二亚”虽然坚持以个人代表方式访台,并不接受包括“海基会”在内的官式拜会,是因为台湾政府包括“海基会”曾在2001年底左右开始公开否定两岸有过“九二共识”,使两岸失去了会谈的基础。“二亚”来吊唁辜振甫,只是因为辜振甫“一直坚持两岸共识”。但是本次台湾之行仍可以看作是大陆向台湾释放善意的一种表示,因为辜振甫是否坚持了“九二共识”,仍然可圈可点。
2003年4月16日,辜振甫在早稻田大学接受名誉博士称号讲话时说:台湾海峡基金交流会受政府的全权委托,1992年10月28日与大陆海峡关系协会在香港举行会谈,因对“一个中国”的定义双方在基本认识上不同,讨论难以进行。10月30日,我方提出了“各自表述”,即各自对这一问题口头表述自己的立场,从而中止毫无结果的政治争论的提议,当时海协会代表没有明确答复,说回到北京再研究。会议中止后第四天,北京来电说“我们尊重并接受你们的提议”。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所实现的,正是这个“相互谅解”。1992年在香港会谈中达成的相互谅解一直被称为“九二共识”,但这是为政治争论打上一个休止符的意思,这不是在香港经过讨论而产生的结果,而是我方的提议被接受了,应该把“共识”改称为“谅解”(ACCORD),这样才能正确传达会谈的真相。
因此,“二亚”访台,虽言称专为吊唁辜振甫,但仍可以理解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访台本身就是向台湾释放善意。
二、贾庆林讲话,阐释胡温政权对台“新思维”
1月28日,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他的讲话,台湾方面将其作为“四段论”加以读解。台湾媒体认为:大陆在60年代所建立的“老三段论”是: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在江泽民时代,钱其琛代表大陆提出了“新三段论”,即: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可分割。“新三段论”和“老三段论”的区别在于将中国视为“第三概念”,并将大陆和台湾视为对等概念。本次贾庆林新提“四段论”是;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尚未统一,一个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
贾庆林的“四段论”把“两岸现状”纳入了论述系统。“老三段论”和“新三段论”强调的是统一或反台独,而“四段论”中“尽管两岸尚未统一”这几个字,指出了大陆必须承认和尊重“两岸尚未统一”这个现状,亦必须想出如何维持和处理“两岸尚未统一,但也不是台独”的这个现状的办法来。
的确,胡温政权在纪念“江八点”的同时,也在展开对台关系“新思维”,他们改变了江泽民“不能放任台湾问题无限拖下去”的政策。据说,胡锦涛在去年9月24日结束的对台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争取谈,准备打,不怕拖”的新对台政策。这可能是贾庆林“四段论”的出发点。
三、谢长廷提出“射月理论”
从台湾方面来看,2月1日就任行政院长的民进党的谢长廷最近提出了“射月理论”。他认为台独是月亮,突然瞄准它,射程不够,也是枉然。因此,他似乎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台湾宪法增修条文所定的“为因应两岸统一前的需要”状态,不是统一,也不是台独。何智辉对此读解说:这就是国统纲领在“自由、民主、均富”的情况下达成统一的提法。在这一点上,大陆和台湾在认识上是有许多重迭之处的。
大陆和台湾产生如上所述的变化,当然也和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有关。一方面,美国不支持台独的表述,对台湾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11月在智利举行的APEC会议上,胡锦涛在和布什举行共同记者招待会时,高度赞扬布什坚持“一中原则,反对台独”,而布什对胡锦涛将他的“不支持”完全读解为“反对”不置可否。这使台湾岛内一片惊恐。美国的态度舒缓了大陆对台湾“急独”的过度紧张和担心,有了对台湾伸“橄榄枝”的心理空间。
台湾当局在压力下,对是否有过“九二共识”变得语焉不详。2月4日,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发表了以跨越两岸障碍为主题的广告片。该片叙述两位在风雨中开车的驾驶员,合力搬开倒在马路中央的大树,象征只要台湾与大陆能够务实面对、共同解决横亘在两岸之间的问题与障碍,即可开展彼此无限宽广的未来。
最近,海峡两岸关系中接连发生3件大事,一是春节直行包机顺利对飞;二是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三是孙亚夫和李亚飞代表汪道涵访问台湾。这3件事,被台湾方面读解为大陆向台湾伸出“橄榄枝”。特别是二亚访台,使台湾方面异常兴奋,他们也以最大的热情接待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不希望错过这个促进两岸复谈的机会。
一、海基会突破“三不”,主动接触“二亚”成功
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 台湾海峡联合经贸协会”会长何智辉先生对本报记者说:“海基”、“海协”中断联系后,一直由我们海联会担当与海协会联系的窗口。孙亚夫对何智辉说,本次吊唁之行不代表两岸(两会)要复谈,不接受传媒采访,不接受官式拜会活动安排。但是“海基会”并没有放过与“二亚”接触的机会,2月1日下午,“ 海基会”派主任秘书林淑闵和处长何武良前往接机,但是“二亚”等人坚持不走礼仪通道,而和普通旅客一起出机场,以凸显“个人代表”色彩。
2月1日下午3点半抵达饭店后,孙亚夫一行马上换上黑色礼服,于4点半赶赴设在台北德惠街的辜振甫先生灵堂,向辜振甫先生遗像鞠躬致祭,并向辜夫人辜严倬云女士面交汪道涵先生的亲笔信。汪道涵亲笔信写道:惠函奉悉,深感盛情。唯道涵耆老,杖履不便,未克亲赴为憾。今特托亚夫、亚飞二君执礼代行,以申我悃。老友永逝,精神长存。云海遥念,思绪无限。仍望珍摄,不尽一一。”辜严倬云女士与孙亚夫一行交谈了约20多分钟。其间,辜夫人一度拭泪。辜夫人含泪表示,辜老临终前念念不忘两岸关系的发展,他最遗憾的就是生前未能再见汪老一面,“他(指辜先生)走了,我觉得是走错了人,如果留下来,还可以再见汪老一面,两岸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孙亚夫走出灵堂时也眼含泪花。
2月2日上午10时,辜老追思会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2000多位嘉宾均手持邀请卡,全岛政商显要几乎全部亮相。陈水扁到场讲话,他还邀请汪道涵先生访问台湾,并呼吁两岸重启谈判进程。陈水扁称,如果汪先生身体健康,时间允许,欢迎汪先生访问台湾。据海基会人士说,“二亚”是在台湾政要全部退场后才和普通民众一起去鞠躬致祭。何智辉介绍说:虽然“二亚”避免同政要接触,但海基会秘书长刘德勋在追思会现场等候,并上前和“二亚”说话。海基会给本报发来的新闻稿中写道:“海基会刘秘书长在追思会现场与孙秘书长一行会晤时,已代表海基会向汪会长及海协会表达感谢之意,刘秘书长也代表我方再度欢迎汪秘书长在健康许可时,选择适当时机来台访问,届时海基会愿意尽力作好妥善安排与各项接待。对此,孙副会长已表示将向汪会长转达。”
“二亚”虽然坚持以个人代表方式访台,并不接受包括“海基会”在内的官式拜会,是因为台湾政府包括“海基会”曾在2001年底左右开始公开否定两岸有过“九二共识”,使两岸失去了会谈的基础。“二亚”来吊唁辜振甫,只是因为辜振甫“一直坚持两岸共识”。但是本次台湾之行仍可以看作是大陆向台湾释放善意的一种表示,因为辜振甫是否坚持了“九二共识”,仍然可圈可点。
2003年4月16日,辜振甫在早稻田大学接受名誉博士称号讲话时说:台湾海峡基金交流会受政府的全权委托,1992年10月28日与大陆海峡关系协会在香港举行会谈,因对“一个中国”的定义双方在基本认识上不同,讨论难以进行。10月30日,我方提出了“各自表述”,即各自对这一问题口头表述自己的立场,从而中止毫无结果的政治争论的提议,当时海协会代表没有明确答复,说回到北京再研究。会议中止后第四天,北京来电说“我们尊重并接受你们的提议”。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所实现的,正是这个“相互谅解”。1992年在香港会谈中达成的相互谅解一直被称为“九二共识”,但这是为政治争论打上一个休止符的意思,这不是在香港经过讨论而产生的结果,而是我方的提议被接受了,应该把“共识”改称为“谅解”(ACCORD),这样才能正确传达会谈的真相。
因此,“二亚”访台,虽言称专为吊唁辜振甫,但仍可以理解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访台本身就是向台湾释放善意。
二、贾庆林讲话,阐释胡温政权对台“新思维”
1月28日,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他的讲话,台湾方面将其作为“四段论”加以读解。台湾媒体认为:大陆在60年代所建立的“老三段论”是: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在江泽民时代,钱其琛代表大陆提出了“新三段论”,即: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可分割。“新三段论”和“老三段论”的区别在于将中国视为“第三概念”,并将大陆和台湾视为对等概念。本次贾庆林新提“四段论”是;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尚未统一,一个中国的事实并未改变。
贾庆林的“四段论”把“两岸现状”纳入了论述系统。“老三段论”和“新三段论”强调的是统一或反台独,而“四段论”中“尽管两岸尚未统一”这几个字,指出了大陆必须承认和尊重“两岸尚未统一”这个现状,亦必须想出如何维持和处理“两岸尚未统一,但也不是台独”的这个现状的办法来。
的确,胡温政权在纪念“江八点”的同时,也在展开对台关系“新思维”,他们改变了江泽民“不能放任台湾问题无限拖下去”的政策。据说,胡锦涛在去年9月24日结束的对台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争取谈,准备打,不怕拖”的新对台政策。这可能是贾庆林“四段论”的出发点。
三、谢长廷提出“射月理论”
从台湾方面来看,2月1日就任行政院长的民进党的谢长廷最近提出了“射月理论”。他认为台独是月亮,突然瞄准它,射程不够,也是枉然。因此,他似乎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台湾宪法增修条文所定的“为因应两岸统一前的需要”状态,不是统一,也不是台独。何智辉对此读解说:这就是国统纲领在“自由、民主、均富”的情况下达成统一的提法。在这一点上,大陆和台湾在认识上是有许多重迭之处的。
大陆和台湾产生如上所述的变化,当然也和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有关。一方面,美国不支持台独的表述,对台湾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11月在智利举行的APEC会议上,胡锦涛在和布什举行共同记者招待会时,高度赞扬布什坚持“一中原则,反对台独”,而布什对胡锦涛将他的“不支持”完全读解为“反对”不置可否。这使台湾岛内一片惊恐。美国的态度舒缓了大陆对台湾“急独”的过度紧张和担心,有了对台湾伸“橄榄枝”的心理空间。
台湾当局在压力下,对是否有过“九二共识”变得语焉不详。2月4日,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发表了以跨越两岸障碍为主题的广告片。该片叙述两位在风雨中开车的驾驶员,合力搬开倒在马路中央的大树,象征只要台湾与大陆能够务实面对、共同解决横亘在两岸之间的问题与障碍,即可开展彼此无限宽广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