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宏)近年来,互联网对中国舆论导向的影响已经非常大。像中国的反日情绪随著在互联网上的增加,中国国内的对日舆论也变得越来越强硬,日本对此至今还记忆犹新。为此,崱鮰日中友好基金邀请中国记者来日访问,与日本同行进行草根交流。
2月13日,11名来访的中国记者在日本财团大楼,与2、30名日本记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谈,大家畅所欲言,就互联网在新闻媒体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沟通。中日记者们认为,互联网在新闻媒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现在,上网的人比看报纸的人多,网络是人类最大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给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
中国记者指出,报纸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日本的读卖新闻也有130多年的历史,面对眼下的经济危机,纸张成本上升,报纸的运营成本也明显增高,报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这时我们应该放低心态,研究新媒体的出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日本记者认为,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最直接地听到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网民的意见最直接,最坦率,也最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有网民有过激的言论。像在日本众所周知的2频道,在该网站上发表的言论过激的很多,就像是以前的厕所文化似的,日本的媒体几乎不与他们正面应对。令人担心的是尽管这些都是极少数偏激分子,可是他们的影响力却并不弱,其煽动性也蔚为可观。
中国记者表示,随著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媒体也开始开放起来。中国的老百姓除非遭遇突发事件,那样才会煽动中国网民的情绪,但是效果也相当有限,而且凡是有关中日关系的,中国官方都比较正面地管理。那些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过激言行的人,以年青人、情绪极端的人为多,更多有理智、有学识的人都是在潜水观望。那些过激的人在网络上呈现少数,不能代表全部。
日本记者对此也是深有感触,他们说一提到日中报道,双方就相对敏感。去年日中之间出现“毒饺子”事件,这在日本反响相当强烈。而当日本记者到中国现地采访时,有中国朋友询问,死人了吗?当听说并没有死人之后,就说有必要这样大惊小怪的吗?日中两国对待同一种问题的态度截然不同。日本方面想要客观采访,可是客观的数据都没有,日中之间还没有开始互通有无,无法得到客观的情报。日本媒体是民间企业,日中的客观报导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