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医生:
您好! 我的孩子在考试中有时会发生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希望他能考个好成绩,所以想请教一下沙医生,这种现象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如何调整呢?
东京都 高桥 丽美
读者:
您好!根据有关资料调查认为,产生情绪不稳定现象,从心理学上讲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考试的恐惧情绪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形成兴奋中心,由于神经过程规律的作用,使与知识保持联系的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进入抑制状态,因知识回忆不起来而在考试中出现情绪不稳定状态,如此恶性循。二是心理、生理相互影响,产生恶性循环,因对考试的恐惧情绪而导致肌肉紧张、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失衡,紧张情绪加剧,生理失调加剧,甚至到晕场。反应状态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苦恼、坐立不安、头昏脑胀、思维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等,甚至会出现逃避行为。
有关文献对考试心理障碍进行分析:
(1)心理过分紧张——怯场。
所谓怯场,是指应试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已,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现出头晕,心理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心理学家研究,主要是应试者有著强烈的动机,但由于准备不足也包括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有些研究表明,动机过强会使反应效果变坏。如考试结果恐惧症,在优秀生、中等生、中等偏下生和下等生中都普遍存在,造成学生这种心理障碍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己都在向学生施加压力,学生就是在这样沉重压力下去进行艰辛的学习,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越是到考试关头越发变得沉重。因此、不难想象一些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种种反常现象。
(2)情绪低落——丧失信心。
在应试中由于应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成绩不好,都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缺乏韧性,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这是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心不足
有关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考试中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我这题做得大概不对?”做一题,这念头闪现一次,题目做得越多,这种念头越强烈,因而越发心中没底,信心不足,便产生紧张的情绪,导致考试的失败。有些同学也因这个念头便在一或几道题目上左思右考,绞尽脑汁,依然得不出自信的结果,给自己造成紧张感,同时因为在这些题目上所花的时间太多,造成考试时间紧张,导致考试失败。
2、带著失败的心理进考场
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当碰到一道题做不出或可能做错时,哪怕这道题只有二、三分,他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完了!这门课又考砸了!完了!后面的题可能更难!”自己给自己制造压力,自己给自己制造恐慌,结果考试真的失败了。
3、外来“刺激”对心理带来的干扰
在解答试题过程中,应试者要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回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是在试题词语的作用下,暂时神经联系又恢复的过程。突然外来“刺激”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影响正常思维,其结果必然会影响考试进行。人们对突然刺激常说“吓死我了”、“吓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就是这个道理。在考试中如有人突然大声喧哗,附近传来噪声等,都是“刺激”的因素。
4、轻视考试
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平时学习较差的考生,在考前一点也不紧张,抱著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上考场都是绝对不能发挥出较高水平的,
5、舞弊心理的影响。
有些学生在考前和考试中总想投机取巧,结果反而阻碍了对知识系统性和联系性的思考,导致无法正常解答问题。
您了解了上述原因,就可以根据您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他给与正确的指导,使他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