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北京的智慧流入日本
日期: 2009/02/18 16:48 评分: 9.00/2
北京的智慧流入日本
“只剩下回中国的机票钱了。”
“不想卖掉在中国买的房子。”

1月中旬,在秋叶原附近写字楼的一间屋子里,挤满了中国人技师,他们纷纷在讲述自己的遭遇。

在这里,中国人软件开发公司“日本北京大学青鸟天公系统”(位于川崎市)的东京总部正在进行招工面试。包括被其他公司解雇的20人在内,共有35人参加了面试。面试从上午10时一直进行到晚上8时。从景气恶化愈发明显的去年秋天开始,这里几乎每周都举行录用面试。

这家公司的刘甚秋董事长(41岁)说:“掌握高度技术的技师们正在失去了工作,而现在正是获得人才的好机会。”他们这里现在有120名技师,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刘董事长曾在北大学习经济学和日语,也曾在早稻田大学留学,因为对商务感兴趣,1996年就职于“野村证券”。后来自己办起了咨询公司。在北京大学的朋友的劝导下,2007年,又成立了现在的公司。刘甚秋董事长说:“老师们都希望我回北京大学去,但是因为日本有许多商务,因此就留在了日本,将来也想在中国开拓事业。”

现在日本汇集了许多中国技师,中国人经营的软件公司共有200--300家,虽然转包工作多,但是发定单的也包括官厅、地方自治政府和大企业等。

“青鸟天公”去年12月成功地从“瑞穗情报总研”得到了危机管理系统开发的直接定单,“瑞穗情报总研”国际商务战略室室长丹波伸行说:“‘青鸟天公’的技师们具有令人惊叹的金融工学知识,就是在日本企业中,有如此实力的也是极少数。”

北京大学是这家公司高超的技术的依托。“青鸟天公”的母公司是北京大学在1994年全额出资设立的以信息产业(IT)为中心的综合企业―――“北京大学青鸟集团”,是在中国政府80年代提倡开发国产软件的“青鸟工程”中应运而生的。

主管金融相关软件开发的黄剑先生(39岁),毕业于北京大物理系。他放弃了大学副教授的职位,进入青鸟天公,去年6月来日。他说“母校的公司是可以信赖的,也可以确认一下自己的力量。”

不仅仅是“青鸟天公”,1996年成立的软件开发公司“方正”(东京)也有相当的实力。“方正” 约有900名工作人员,2007年12月的年间综合销售额为42亿日元,纯利润近4亿日元。在软件开发中,印刷关联的系统开发是他们的强项,有很多顾客是大出版社。因为开发工作在中国进行,比日本企业要便宜的1~2成,这是他们在竞争中胜出的原因之一。

“方正”也是以北京大学为依托的。“方正集团”的日本法人,今年还计划在美国设立子公司。目的是与接美国软件开发订单而获利的印度对抗,把美国商务引进中国。管祥红董事长(42)说: “日本式的细致的顾客服务在美国会成为竞争优势。”

北京大学的竞争对手是清华大学,在日本也有系列软件企业法人。中国人支撑“技术立国”的日本的景象,正在渐渐显示出来。

(原文采写:山根佑作 中文编译:张石译)

照片说明:具有以北京大学为依托的高技术--去年秋天以来,软件开发订单增加了4成的青鸟天公的刘甚秋社长(中间)和鼎立支持他的来自中国的技师及擅长日语的中国人职员。9日下午,摄于东京都千代田区,樫山晃生摄影,Ⓒ朝日新闻


播种育苗:
在中国培养选拔IT和制造人才

“如果得到了新信息,应该怎样做呢?”在年龄都在20岁出头的30多名学生面前,日本人讲师提出了这样的提问,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最重要的是与大家共享。”

虽然这只是入门阶段的问答,但是学生们都很认真。这是派遣技术人员的最大公司MEITEC (东京)在中国大连运营的专门学校。而这里所进行的是“人格进修”的课程,所教授的是日本企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前来听课的是大学4年级和刚刚毕业的毕业生约100人。分电流、机器、编程三种课程,除了学习技术以外,还学习日语和商业礼仪,时间为半年。

MEITEC于2004年在中国东部的杭州设立第一所专门学校,这以后增至5所。现在约500人在学,2006年以后,从毕业生中选拔了约330人来日。工作开始时的工资为22万日元,和日本人新毕业生大体上一样。没有被选拔上的毕业生,介绍给现地的日本企业。

在中国致力于人才储备,是因为日本的技师不足。MEITEC在2003年以后,所属的6千名技师的派遣率超过95%,由于人才储备不足无法对应的需求超过了1千件。福田完次董事(中国事业担当)说:“靠日本的新毕业生无法满足顾客的要求。只有在中国继续培养人材。”

要想获得优秀学生也是很辛苦的。公司派遣公司的日本职员去访问中国各地的大学,以4年级学生为对象的说明会一年要开100次以上,也招收求职前的3年级学生进行体验授课。入学后,还给学生家长邮寄成绩表,加深和学生家长的交流。

学费约1万5千元(约20万日元),是当地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的人的工资的7倍以上,尽管如此,竞赛率还是超过了20倍。

2006年8月来日本,在手机制造大企业从事电路设计的冷冰先生(26)说:“日本企业培育人材,使我们得到技术和经验,我们可以以此开辟自己的未来。”在中国,企业在用人时重视经验,大学毕业生就业很难。冷冰的理想是将来回国后充分利用在日本得到的经验,可以创业,也可以成为日本企业的干部。

不仅是MEITEC如此,技术人员派遣大公司阿尔卑斯技研(神奈川县相模原市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协作大学里设立以毕业生为对象的教育中心,到目前为止约向日本企业派遣了约300人。PASONATEC (东京)成为中国东北部的4个大学理工系3年级学生日语讲座的后援,还派遣了约350人到日本工作。

也有以派遣身分来日,后来转为正式职员的例子。汽车零部件制造厂MIKUNI (东京)最近把1名在这里工作3年的技师聘为正式职员,系统开发部总管花里真树说: “在日本难以找到如此高水平的人材。采用他也会刺激公司职员上进。”

另一方面,由于景气迅速恶化,在日本工作的中国技师被解雇的现象也非常引人注目。

去年6月从大连来日的信息处理女工程师(27岁)11月突然被宣告解雇。这是一个约有10人左右的软件公司。中国出生,但是取得了日本国籍的董事长说:“因为你不好好工作,顾客不再给我们活了。”强迫她写退职报告。当她拒绝写退职报告时,董事长威胁她说,将不还给她再就职时不可缺少的大学毕业证书原件。这位女性到她个人加入的劳动工会咨询,并在上个月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诉,要求赔偿损失。

日本劳动辩护团的指宿昭一律师说:“同样的技术,中国人要比日本先遭解雇。有许多中国人就是被解雇了也找不到申诉的途径。”

一方面,有高度技术的中国技师受到高度赞扬和欢迎,也有的中国人被简单地解雇。不景气使中国技师的两极化愈演愈烈。

(原文采写:山根佑作 中文编译 张石 )


少子化 理科备受冷落

日本技术人员短缺

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技师年年持续增加,根据2007年的在留外国人统计,持有“技术”在留资格的外国人约4万5千人,其中中国大陆、台湾人约有2万3000人,10年来增加了3倍,其背景是日本技术人员的深刻的不足,而据总务省的调查,信息、通讯相关产业总体上缺少50万人。

理由之一是少子化和高龄化。据日本经团联去年的报告,目前的8500万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在50年后只剩下约一半人。

在大学里,理工科受冷落的倾向很严重。据教育信息公司的“大学通信”,在泡沫经济绝顶期的1990年,有79万人报考理工科,而到2008年减少至50万人。大阪大学的松繁寿和教授(劳动经济学)说:“这就是轻视技师的结果。”1998年对文科和理工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文科毕业生的一生中所赚到的工资比理科毕业生要多5千万日元,松繁寿和教授说:“现在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而从理工科毕业,在银行和证券公司就职的倾向也很引人注目。

由于技师的不足,日本的竞争力渐渐被蚕食,据瑞士IMD经营研究生院的“世界竞争力排行榜”,日本一直到1993年都排在首位,2008年在55个国家、地区中落到第22位,而中国是第17位,连续两年排在日本的前面。

(原文采写: 香取启介 中文编译 张石 )


键词

华人:从广义上讲是指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中国大陆裔和台湾裔的人。此次连载,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华人这个概念,无论是否有居留地的国籍。也有人把取得居住国国籍的人叫作“华人”,把中国籍的人叫做“华侨”。在在日台湾人的社会中,多有人认为:“我是台湾人,不是华人。”


怎样和华人相处?
追踪变化的日本社会


在居留日本的215万外国人中,大陆、台湾人达61万,超过59万韩国、朝鲜人,成为了最大势力(07年末,在住外国人统计)。如果包含持有日本国籍的人等,超过70万人。这个连载,就是以这样的“在日华人”为报道主题。

怎样对待与日剧增的华人?对于人口减少、市场缩小、经济发展面对严峻局面的日本来说,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世界争夺优秀头脑和才能的竞争中,如何激活包括华人在内的居住于日本的外国人的能力、个性与积极性,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今年,我们希望向读者充分传达华人这个在日外国人最大势力的实际状况、周边环境以及他们给日本带来的变化。

在日华人剧增的大背景,是日本人口的减少和少子化、老龄化。外国人填补着各个地方出现的人材不足造成的空洞。而日本和中国经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状态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这个大潮流推波助澜。

此外还有抱有相当多的贫穷人口的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中国和日本地理性的临近等等构造性要因交错在一起,因此尽管遭逢不景气的影响,但是这个势力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越变越大。

华人不仅数量多,舞台也十分宽广。工厂、农村、渔村不待言,高科技产业的现场也有众多的华人在那里工作,承担日本企业对中商务的人也相当多,还有东证1部分上场的创业者们,大学教授、副教授也多达800多人,还出现了芥川奖获奖作家。

华人中也有为日中外交搭桥铺路的人,有的人像曾在日本学习的鲁迅,把日本做为主要根据地的革命家孙文等一样,希望改变想中国,各种人生面孔,千姿百态。

但是,华人们和日本社会之间也有摩擦。有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也有犯罪带来的不安,还有容易使国民感情产生碰撞的历史问题,日本人约7成对中国没有亲近感(根据08年内阁府调查)等等。

双方存在着心理的隔阂,但是,接受日本的文化,希望在日本发挥能力的华人也不在少数。目前,世界正在构筑人、物、钱自由流动的多样化世界。日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应该从各种各样的现实出发加以考虑。

(原文:五十川伦义 中文编译:张石译)

报道原文刊于日本《朝日新闻》2009年2月10日号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9744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