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原大旱再点水资源死穴
日期: 09年02月2期 评分: 1.00/1

本报综合消息 (记者 杨文凯) 去年入冬以来,中国冬麦主产区发生了严重旱情持续至今,夏粮生产面临著多年少有的严峻挑战。截至目前,气象乾旱已波及中国12个省份,北方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2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全面分析当前的旱情、苗情和农业生产形势,对抗旱灾等作出安排部署。针对旱情,中国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也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中国各级部门和受旱各地正在全力抗旱保粮。

乾旱波及12省份50年一遇

去年111日以来,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东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至八成,以中原地区为主的气象乾旱已波及中国12个省份,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从总体上看,北方冬麦区降水量之少为30年一遇,特旱区达50年一遇。

持续乾旱已对当地冬小麦造成较大影响。截至26日,遭受旱情的农田数量,已更新至1亿6100万亩。如果把去年冬天东北、西北、华北三地的1亿4000万亩乾封地也计算在内,中国遭受旱情的耕地已超过三亿亩。与此同时,发生饮水困难的人口、大牲畜的数量,也已分别扩大到437万人和210万头。

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这次乾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也是历史少见的,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秋冬连旱、二是受旱面积大、三是受旱程度重、四是旱冻叠加、五是可能出现冬春连旱。

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4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5日又召开会议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为支持抗旱保收和春耕生产,26日,财政部提前拨付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16亿元,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

各地纷纷出钱出力展开自救

在旱灾重灾区河南,自去年1024日以来,全省连续104天无有效降雨,小麦受旱面积达4150多万亩,50万亩麦苗枯死。河南全省已投入抗旱资金5.55亿元,每天投入抗旱的人数达85万人,日最高投入抗旱人力142万人,投入机动抗旱设备28万台(),日抗旱浇灌面积198万亩,将用10天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遍浇灌一遍。

安徽全省近七成小麦受旱,亳州市利辛县是旱情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目前,利辛县农民新购置浇灌机每台可获得1000元补助,相当于机器价格的三分之一;每浇一亩地,能得到2元补贴。山西的最大困难是浇不起水,一亩地仅浇水就得花200多元。山西运城沿黄泵站电价每度高达0.25元到0.27元,浇一亩地的电价成本40元到100元之间,影响了农民抗旱积极性。去年11月以来,河北省平均降水量只有1.7毫米,比常年减少九成,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是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的。全省40万人出现季节性饮水困难,1500万亩冬小麦受旱。全省已经建设小型抗旱工程11万处,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多万亩。

另外,中央财政25日紧急追加拨付特大抗旱补助资金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亿元,重点支持15个省()抗旱工作。此前,中央财政已拨付特大抗旱补助资金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4亿元。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说,将充分利用现有灌溉工程,开动一切灌溉设备,扩大浇灌面积。中国气象局预测,279日,旱区将有一次降雨过程。气象局强调,各地要抓住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最大努力增加降水,以缓解当地旱情。水利部官员7日表示,将通过下调黄河上游水,甚至北调长江水,保证受旱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

北方大旱警示我们需要还债

很长时间以来,GDP成为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立竿见影的效益成为投资首选,很多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偏少、融资乏力、欠债很多。

所以,一旦发生旱情,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不是病险危重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临时救急、事倍功半。目前,中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资金投入不足更成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因素。水利基础设施在大涝时是抗洪的防火墙,在大旱时是抗旱的及时雨。今天,中国大量的农业仍然靠天吃饭看雨量收,是对科学与智慧的一种讽刺。

另外,今年22日是第13世界湿地日,而中国北方却出现大旱,形成对比。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著你和我,显示了处理好水力资源上下游关系的重要性。当前,不仅仅是北方,中国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都在萎缩:内蒙古的淖尔在变乾,黑龙江的大泡子在变干,四川的若尔盖湿地在变乾,华北平原的白洋淀、衡水湖在变乾,鄱阳湖在变干,洞庭湖在变乾。丹顶鹤重要的繁殖地黑龙江的扎龙湿地年年都需要补水,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的大片湿地由于河流被水库截断,已经有五年没有得到来水补充了……变乾的原因,都是上游把下游的水给截走了。

今天的中国,水与大地的关系,已经被粗暴打乱了。过去,上游在污染下游,现在,上游在掠夺下游。当所有的水都为上游人民服务之后,水就成了商品,灌进瓶子里,蓄在大坝内,在管道里按立方运输。在市场时代,没有人替下游算账,没有人替湿地算账。

但是,湿地的生态是有成本的,河流是有成本的,下游是有成本的。有时候,为了所谓的发展,我们强迫整个自然界担当人类的下游。在乾旱逼近的时候,应该冷静想一想:乾旱虽属天灾,但即使没有乾旱,我们也一直在伤害自然之水,现在需要还债。

全面应对水危机已是时候

今天在中国,除了油荒、电荒、煤荒外,还有水荒。这个曾被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竟然到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程度。因为缺水,每年给中国工业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500亿元。

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北方,农业需水量较大,在水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还要拿出有限的水资源很大一部分供给农业灌溉。尽管如此,农业还是难逃缺水的命运。最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都在250亿到300亿吨之间,使33亿亩的土地收成受影响。影响粮食产量大约在250亿到300亿公斤的产量,按每公斤0.6元计算,每年也有1500亿元的损失。

除了工业和农业,全国660座城市有2/3缺水,有110座左右是严重缺水。缺水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水危机将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

专家指出,首先,中国要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总体目标,要以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万元GDP产值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美国的8倍。只要能降低一半用水量,就能大大地缓解水危机。其次,中国现在是九龙治水,管理上得不偿失。中国需要有一套从水资源的配置、规划、管理、使用、处理、排放,能彼此衔接的管理体系。在以行政为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使水资源的规划科学,配置合理,使用最优,治理最佳。其三,要建立能够支持水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1/9707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