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5岁。
赵紫阳故世,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不仅因为他曾是中国前总理、中共前总书记,更因为他是赵紫阳——一块尚未被历史风化得面目不清的政治化石。作为一个曾经有过广泛影响的公众人物,赵紫阳的政治生命如同一架座钟,因受到六四事件的冲击和震动而突然停摆。15年后,一位老人静静地走了,却依然如此敏感地触动着现实社会的政治神经,在当今中国惟赵紫阳而已,这说明世界没有忘记他,历史没有忘记他。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过“天塌下来,有胡赵顶着”,寄望甚众。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在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经济上毫不犹豫地改革开放,对中国在文革后能迅速回归理性、步入正轨、面向世界是功不可没的。回顾中国25年的改革开放史,是赵紫阳亲手启动了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阀门,当得起中国的CEO之称。赵紫阳出任中共总书记后,把工作重点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由他主持起草并提交中央的十三大报告,在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方面达到的高度至今没有被超越。
赵紫阳在处理六四事件中与元老派意见分歧,付出了丧失政治生命的代价,但赵紫阳由此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赵紫阳本人至死没有承认“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错误,也不后悔当年壁立千仞、只争一线的选择,表现出一位政治人物难能可贵的信念自觉。对于政治家来说,道义勇气和政治利益犹如鱼与熊掌的关系,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最后的选择必然彰显人格与信念。现实毫无例外看重利益和手段,历史一以贯之推崇道义和勇气。在中国的历史上,有道义勇气的政治家为数不多,赵紫阳不是第一个,却可能是最后一个。
赵紫阳去世再一次提醒人们,经济成长势必带动政治改革是中国回避不了的方向,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处理社会矛盾才是长久正解。当年由赵紫阳提出的政改构想及具体策略,在现实生活中正被逐步付诸实施;“以民为本、以法治国”已成为响彻中国的执政口号,只是赵紫阳不再对此享有“政治专利”。15年发展,中国经济尤胜于前,国力备增,但民主气氛、法制环境、社会公平、城乡矛盾未必得到大幅改善,获得突出进步。今天,政界的权贵资本、学界的既得利益层,还有勃兴的城市中产阶级,已取代了当年因在改革进程中未能及时受益而不满而冲动的城市人群,却把贫困、无助、不满和绝望转嫁给了更为广大的三农人口。历史的进退呈现为出人意料的无奈的犬牙交错,看清贫富差距是真实的,清谈社会正义是奢侈的。
赵紫阳历任共和国总理、中共总书记,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是名副其实的峰层人物,但他的后事和评价却得不到及时保障,令人叹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出任党总书记而能全身以退或善始善终者为数有限。海外舆论已出现了制度化尊重赵紫阳的呼吁,切中肯綮。实事求是给予赵紫阳以历史评价,恰如其分给予赵紫阳以公正待遇,这对赵紫阳本人或许已没有实际作用,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意义深远,足为后世立制垂范。这种尊重不局限于个人,也是对国家和党的尊重。历史评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写在纸上,一种刻在心里。手持圣经的神甫未必比身无长物的民间信徒离上帝更近一些,这种事实使人们相信世间有公道,江河万古流。
赵紫阳故世,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不仅因为他曾是中国前总理、中共前总书记,更因为他是赵紫阳——一块尚未被历史风化得面目不清的政治化石。作为一个曾经有过广泛影响的公众人物,赵紫阳的政治生命如同一架座钟,因受到六四事件的冲击和震动而突然停摆。15年后,一位老人静静地走了,却依然如此敏感地触动着现实社会的政治神经,在当今中国惟赵紫阳而已,这说明世界没有忘记他,历史没有忘记他。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讲过“天塌下来,有胡赵顶着”,寄望甚众。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在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经济上毫不犹豫地改革开放,对中国在文革后能迅速回归理性、步入正轨、面向世界是功不可没的。回顾中国25年的改革开放史,是赵紫阳亲手启动了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阀门,当得起中国的CEO之称。赵紫阳出任中共总书记后,把工作重点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由他主持起草并提交中央的十三大报告,在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方面达到的高度至今没有被超越。
赵紫阳在处理六四事件中与元老派意见分歧,付出了丧失政治生命的代价,但赵紫阳由此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赵紫阳本人至死没有承认“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错误,也不后悔当年壁立千仞、只争一线的选择,表现出一位政治人物难能可贵的信念自觉。对于政治家来说,道义勇气和政治利益犹如鱼与熊掌的关系,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最后的选择必然彰显人格与信念。现实毫无例外看重利益和手段,历史一以贯之推崇道义和勇气。在中国的历史上,有道义勇气的政治家为数不多,赵紫阳不是第一个,却可能是最后一个。
赵紫阳去世再一次提醒人们,经济成长势必带动政治改革是中国回避不了的方向,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处理社会矛盾才是长久正解。当年由赵紫阳提出的政改构想及具体策略,在现实生活中正被逐步付诸实施;“以民为本、以法治国”已成为响彻中国的执政口号,只是赵紫阳不再对此享有“政治专利”。15年发展,中国经济尤胜于前,国力备增,但民主气氛、法制环境、社会公平、城乡矛盾未必得到大幅改善,获得突出进步。今天,政界的权贵资本、学界的既得利益层,还有勃兴的城市中产阶级,已取代了当年因在改革进程中未能及时受益而不满而冲动的城市人群,却把贫困、无助、不满和绝望转嫁给了更为广大的三农人口。历史的进退呈现为出人意料的无奈的犬牙交错,看清贫富差距是真实的,清谈社会正义是奢侈的。
赵紫阳历任共和国总理、中共总书记,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是名副其实的峰层人物,但他的后事和评价却得不到及时保障,令人叹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出任党总书记而能全身以退或善始善终者为数有限。海外舆论已出现了制度化尊重赵紫阳的呼吁,切中肯綮。实事求是给予赵紫阳以历史评价,恰如其分给予赵紫阳以公正待遇,这对赵紫阳本人或许已没有实际作用,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意义深远,足为后世立制垂范。这种尊重不局限于个人,也是对国家和党的尊重。历史评价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写在纸上,一种刻在心里。手持圣经的神甫未必比身无长物的民间信徒离上帝更近一些,这种事实使人们相信世间有公道,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