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最近有文章称,“今年只会出现熊市反弹”,由此引发新一轮的业界讨论。
其实,从实战的角度看市场,指数并不重要,甚至市场究竟向上还是向下,同样不重要——如果我们的市场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始终存在著巨大的利益分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投资者更应该关注博弈双方的力量,在何时、在何点位会彻底失去平衡。
中国资本市场自诞生以来,一直多风多雨,牛短熊长,其实问题的本质无非是资本市场被人为分割成几大块,形成了“利出多端”的复杂局面。不解决“市场分割”,指数跌得再深,恐怕也是技术性的;不解决市场的利益分割,就算再来一次直达6000点甚至60000点的“大行情”,同样还是“资金市”,在这种市场,大家最终真正能赚到的钱有多少?因此,中国股市的首要问题,在于打破单边市场的格局,保护买方利益。
股市的问题,在股市之外;经济的问题,在经济之外;病根子找不到,谢国忠的判断就是正确的:股市走高,本来不难,但是炒得再高,那也只是“熊市中的反弹”。
目前而言,中国股市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三。
首要问题当属发行制度改革。股票发行如果真想改革,只需让不同资质的企业,选择不同资质的市场发行价格,包括通过发行认购权证、以场外交易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等等。好的办法多得是,只要能够保证优质企业上市,何愁股市不能逐步转强?
第二个问题是逐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一个正常的证券系统中,一家公司能否上市,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竞争,必须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中,通过与无数客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进行商业竞逐和耐心的磨合后,才能进入股票二级市场。这必须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制度选择,优质企业、优秀的经营团队,理应在投资者的长期支持和鼓励下,自然而然地走向市场选择之路。反之,那些人才匮乏、市场讨厌、毫无信用可言的企业,一定被最初级的民间市场淘汰。
但在中国股市,一个企业能否上市,只有原则,而没有预选机制,有很多大家闻所未闻的“企业”,一无人才,二无产品,三无市场,也能通过不断包装,不断跑会、托人而进入资本市场。可想而知,投资者想指望这些企业拉动市场向好,恐怕可能性极小。
第三个问题是严格市场监管。这不能仅靠个别行业,个别机构进行规范,关键在于制度改革。企业必须具备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些企业和企业家,还没有过真正的守法意识和公众意识;企业的事,受到企业内部个别人的控制,甚至公然违法违规,“玩法”十分恶劣。黄光裕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完善发行制度降低市场投资风险,就必须锐意改革现有的发行体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快推出市场化的选择机制和风险控制机构;将中国股市从融资性市场向投资性市场方向引导,不断为市场提供新鲜空气,市场方能长期向好,投资者的利益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