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文
首届中日韩三国峰会,经过好事多磨,终于在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的故乡福冈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了峰会,并分别举行了双边会谈。温家宝与麻生的会谈,也是中日最高层首脑在2008年内的第七次会晤,为今年中日关系进入首脑大交流时代划下了一个完美句号。
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源于1999年11月28日,即“东盟10+3”会议。当时的中国总理朱熔基、日本首相小渊惠三、韩国总统金大中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首次三边会议。此后8年,中日韩领导人都是藉助东盟峰会等国际场合举行会晤,直到2008年才正式开启了中日韩三国峰会的主场会谈,并正式制定了三国首脑每年定期专门会晤机制。
中日韩三国首次举办单独峰会,适逢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和经济危机日益深重之时。面对这样一种天时、地利,东亚经济三巨头首次聚首,展现出团结协力、共御危局的姿态和决心,这使得中日韩三国峰会的中心议题被彻底锁定,会谈成果受到特别重视。虽然中日韩对历史问题仍然存在著敏感的分歧,但当经济低迷的现实性和衰退的可能性空前突出,三国为了摆脱相似困境、赢取共同利益而携手,淡化乃至搁置历史分歧是必然的选择。所以,尽管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带来了重大冲击,企业破产、员工失业、贸易恶化、经济下滑等消息不绝如缕,但是负面连锁的影响、同病相怜的感受不啻成为中日韩走到一起的重要动力——中日韩正前所未有地认识到三国需要做的不是彼此争吵,而是共同行动。
在三国峰会之前,中国于11月宣布了高达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计划,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也在峰会前夜紧急宣布了一项金额达到23万亿日元的追加振兴方案。三国峰会还确认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必要性,誓言扩大内需,增加彼此之间的货币互换额度等重要的经济和金融课题,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乌云中闪现出扩大并加深东亚区域合作的曙光。
中日韩互为邻邦,也是东亚重要国家,更是亚洲经济的领头羊。在全球经济的总量中,欧盟占29.6%,美国占27.4%,中日韩三国占16.7%,毫无疑问已成为除欧美以外世界经济的第三极。在亚洲,中日韩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头地位更是不言而喻,三国总贸易额相当于整个地区的2/3,三国GDP总额更占地区总量的75%。所以,中日韩三国协同步调、渡过难关、共同发展、振兴亚洲,对于区域和世界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中日韩三国在经济模式上依然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多年来更形成了互相渗透、利益与共的格局。面对欧美市场衰退甚至萎缩的严重挑战,三国经济的共同特点和共同利益更加凸显。中日韩峰会应运而生,首先是面对危机找出路:与其寄望他人,不如自挖潜力;与其单兵作战,不如携手互助。在克服经济危机以外,三国还磋商了建立本地区的国际防灾合作机制,并将能源、环境、气候变暖问题纳入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日韩三国峰会经过近十年的酝酿与磨合,才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催生下最终成形。中日韩三方合作,起步于经济,但绝不会终止于经济。东亚合作,除了经济以外,还将在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尤其是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等多种层面上推进。中日韩的关系一直被形容为现代“三国演义”,但事实上,随著全球化与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中日韩三国将来越来越摆脱历史的竞争关系,而走向面对未来的竞和关系。首届中日韩峰会成功举办,是三国建立互惠、共赢、竞和关系的第一步,也是为东亚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世界上开启了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