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谎时,都会感到十分失望,开始担心孩子的未来。而儿童专家的分析却表明: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说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你发现6岁的孩子说谎时,这只是一个信号——它提醒你,是了解孩子说谎原因的时候了,并帮助他改掉说谎的毛病。
事实说明,无论如何教育孩子,他们迟早会对父母说谎。孩子愈大,谎话就会越多越高明。如果孩子说谎一旦得逞又逃过处罚,那他的谎话就会越扯越多。第一次说谎心中的犹豫最强烈,还会自问应该或不应该,但恶例一开,原先再三思量的能力就丧失了。因此,家长对待孩子说谎,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要过分强化,而应在弄清楚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孩子为什么说谎?
孩子撒谎一定有其原因,那么,会有哪些原因促使孩子说谎呢?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可说谎”,另一方面却常因说实话而遭受责罚。这种矛盾的结果,说谎便成孩子临阵脱逃的“藉口”。
为了逃避惩罚。孩子做事之前都想把事情做好,因为他从内心里是想让父母、老师高兴,想得到更多的奖励。可是,当孩子因为没有把事情做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严厉批评或者惩罚时,这种体验会让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心里产生压力,最终因为担心受罚而不得不说谎。
父母教育不当。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几代人的呵护,凡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都可以拿走,结果等孩子长大了,看到同学的铅笔、尺子等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时,就会顺手拿过来自己占有。
还有些孩子发现自己的诚实反而引起父母的不满甚至责罚时,他就开始学会了说谎。虽然父母在很多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就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也就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还有些孩子是因为家长在遇到他撒谎时往往反应过于强烈,轻则训斥,重则打骂,而且还不注意场合,结果使孩子破罐子破摔。其实,孩子最初的撒谎是其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而不是不诚实的表现。要想真正避免孩子撒谎,家长就必须讲究教育的策略。
撒谎所获利益。有些父母对于孩子要求过于严厉,不给孩子一分钱的零花钱,当孩子的正常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通过撒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权力,包括零花钱的支配,在满足孩子一些合理的欲望之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总而言之,孩子撒谎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体验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想像力的丰富;二是夸张型,如过分夸张自己的能力、家庭财富等;三是防御型,以逃避长辈之类责备。
说谎者有哪几类?
心理专家认为,撒谎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这种理论,可以把撒谎者分为三类:
一是偶尔说谎者。这类孩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很诚实,但碰到个别情况也可能会说谎,有时甚至并无明确动机,只是不想让父母知道真相,随口编出谎言。这类人是不经常说谎者,说谎时或说谎后往往都显得表情不自然,嗓音不正常,甚至出现眨眼、摇头、颤抖、口吃等反常动作。他们的心理活动很容易被人看穿,也往往容易引起父母的怀疑。按照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提供的一些特别标准,他们的谎言较容易被聪明对手戳穿。几乎所有的人在其一生都无法避免偶尔撒谎。
二是病态说谎者。比起第一类来,这一类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要小得多。他们往往是从第一类中进化而来。如果偶尔说谎者说谎的频率越来越高,撒的谎也越来越离奇,并且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那就可能发展成病态说谎者。这些人几乎每天都要编造谎言,可以说从心理上被淹没在谎言的海洋中。他们出于某种原因,从理论上对自己不甚满意。他们往往从小就不喜欢自己的形象,于是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另一种较为满意的形象,最后可逐步升级至弄虚作假的地步。不过,这类人撒谎大多并没有什么很大、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掩饰自己、标榜自己、美化自己而信口开河。
三是社会病态说谎者。这类说谎者往往有明确目的,而且说谎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撒谎便会感觉难受。他们说起谎来就如一名出色的演员在台上演戏一样轻松自然,丝毫不会有内疚感。实际上他们已把撒谎当作一种让他们进入另一种虚假天地的办法,当作获取自我解脱的一种手段。他们往往同时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处境极度不满并渴望自己的命运在未来有较大变化。他们的说谎技巧也往往明显高过前两类说谎者,陌生人与他们打交道时很容易上当受骗。研究发现,社会病态说谎者往往在孩提时代便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如逃学后为了逃避惩罚而对家长和教师撒谎,一次得逞后又会有第两、三次,渐渐习惯成自然,终成恶习。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孩子人格的完善,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说真话的好习惯。
1、鼓励孩子把真实的心里话说出来。不要当众指责孩子的撒谎行为。2、寻找孩子撒谎的原因,并根据“征结”采取适当的措施。3、让孩子知道谎言是会被识破的,帮助他认识撒谎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