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刘宗超谈计算机时代的书法教育
日期: 2008/12/01 12:35 评分: 10.00/1
刘宗超谈计算机时代的书法教育
计算机普及是书法发展契机
————访书法专业硕士导师刘宗超

中文导报记者 孙盈

2008年11月26日——12月5日,大东文化大学书法专业客座教授刘宗超书法作品展在大东文化大学板桥校舍3号馆3阶展厅举行。刘宗超目前是河北大学教授,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书法界泰斗沈鹏先生,主攻行草书。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书法专业的硕士导师之一。

刘宗超教授介绍,自己之所以来到日本交流,是想发掘日本书法中对中国传统书法有益的元素,知己知彼最终还是为了发展中国自己的艺术。他表示,对日本书法要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对艺术的比较,不是要比“差距”,而是要比“差异”。最好先不要忙于做价值判断,盲目的争论孰高孰低,防止削别人之“足”以适自己之“履”。

自己初来日本时,与许多国人一样,对日本的书法也是横竖瞧不上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身观察和与日本书法界人士的交往,才感觉到真正认识一个国家的艺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下定论的,只看形式也很难做出公允的判断。 中国书法与日本书道、韩国书艺,关系密切却又同源而异流。在本质上有一致之处,都要求由“技”到“艺”,最终上升为“道”。通过“书法”的艺术形式完美表现出自我,以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但是,中国的书法与日本书道毕竟在不同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下形成了各自民族的特点,“同”中更有“异”。刘宗超教授表示,我们需要互相尊重与互相交流。中国是汉字书法的母国,但我们最好不把邻国的书法当作中国书法的“国外部分”,要善于发现邻国书法的长处,尊重各自的审美选择。国内许多书法业界人士都认为日本、韩国的书法在技巧上赶不上中国。但是刘宗超教授认为,联系到文化背景的话,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对于日、韩两国的书法,中国业内人士不可以将其一笔抹杀,要承认充分承认它的民族性。

当今世界计算机、携带电话普及,彼此间联络发个邮件或者短信十分方便。普通人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毛笔,几乎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成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们的当务之急。 对此刘宗超教授深有同感。他表示,硬笔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得传统书法面临着,成为关心度越来越低的专业。用毛笔写字需要相当的技巧,现在年轻人即使偶尔拿起毛笔练写几个字,写的不好之后,自己很容易就没有信心了。毛笔不实用了,这对于书法的继承是个大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的话,它脱离了实用,却可以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让人们从欣赏的角度来认识它。虽然现在从事的人少了,但是并不影响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欣赏。汉字与中华文化有血脉相连的关系,人们依然能够从书法作品中发现美。汉字的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一刻也没有离开过。 毛笔从日常生活中退出,从书法的继承上来说不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从艺术上来说,却是一件好事情。古代人人会写字,书法并不是一个专业,但是今天的书法却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专业。有人说古代的书法,是放在日常案头的一个个长卷,如今的中国书法已经进入了一个展览的时代。刘宗超教授介绍,这对于书法本身其实是一个升华的过程,使其跃升成为了艺术品。虽然毛笔不再实用了,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任何事情是有一利必有一弊,这句话在书法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许多人担心毛笔从日常生活中退出后,书法艺术后继乏人。刘宗超教授生长在山东省,他介绍,目前每年仅山东一个省的高考艺术类考生,就有15万人之多,而且这个庞大的数字数字在最近的5年里都保持稳定,这对于书法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相当让人高兴的事情。可以说中国书法目前非但不是“冷门”而且是“炙手可热”,书法艺术的继承从目前来看是丝毫不成问题的。 (刘宗超书法作品展地址:东京都板桥区高岛平1-9-1号大东文化大学板桥校舍3号馆3阶展厅)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9079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