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杨振宁:《易经》阻碍科学的诞生
日期: 04年12月1期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 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的论点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争论的中心论点扯出了一个老话题──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
  杨振宁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但他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放在他论题的首位。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5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 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 易者象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 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至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杨振宁引用明朝末年大臣兼大学者徐光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徐光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了前六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直至牛顿科学思想的形成。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显然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容易接受推演逻辑有关。
  另外就是关于“ 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 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地道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 天人合一 ’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另外,杨振宁认为中医理论中把疾病与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的分类,也是受《易经》理论的影响而来。
报告中,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杨振宁一再强调,他提出这些观点,并没有攻击传统哲学的意思。他对“天人合一”的内涵中更重要的“天人和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58/896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