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记者 孙辉
日本规模最大电器制造商即将诞生——11月7日,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正式向《中文导报》发来关于Panasonic株式会社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达成资本.业务合作协商的新闻公报。当晚,两公司在大阪和东京同时举办了发布会,证实了此前坊间盛传松下并购三洋的消息。松下和三洋电机的销售额总计将达11.22万亿日元,合并后一举超过电器行业老大日立制作所,成为日本最大规模的电器制造商。
价格8620亿?
目前,松下已经开始著手评估三洋的资产,与三洋的三大股东三井住友银行、大和证券SM-BC、美国高盛就收购优先股进行谈判。不过松下、三洋双方并未透露合作的细节与并购进程,仅表示谈判进展将于12月或在协议达成时宣布。
有分析指,三井住友银行与大和证券SMBC集团对收购案基本持欢迎态度。美国高盛集团则表示将以收购价格为重,谈判可能颇费时日。
在7日发布会上,松下电器并没有透露此次收购的具体价格,但是此前瑞士信贷公司的分析师曾预测,松下公司的收购报价将达到每股140日元,而这比当前三洋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高出40%。如果瑞信公司的预测准确,那么松下此次的收购总价将达到8620亿日元。
高盛套利
尽管就优先股出售价格等方面,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还在紧张的谈判之中,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收购行动获得成功,两年前低价入股三洋的高盛集团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2006年3月,高盛、大和证券SM-BC、三井住友银行三家金融机构购买了三洋电机总额约3000亿日元的优先股,其中高盛购买了价值1250亿日元的优先股。当时,三洋电机发展遇到困境,高盛逢低买入,买入价格为70日元每股。
有分析认为,高盛一直在寻找退出路径,在金融风暴面前,高盛更有套现需求。金融资本控股三洋电机,肯定不是长久之计。选择何种方式退出,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为了便于退出,高盛当时进入的条件就包括两年后可以不经过三洋股东同意出售持有的三洋优先股。
按照目前三洋股价计算,上述股权市值总额约为6200亿日元,每股价格已经从当年的70日元升到140日元左右,这三大股东所持有的优先股总数换算成普通股后,约相当于已发行股票总数的70%,也就是说上述三家金融机构掌握了三洋的控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在日本的最大投资是投入到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的13亿美元,三洋是高盛在日本的第二大投资,而三井住友金融集团作为日本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既是三井住友银行的母公司也是三洋电机的控股方之一。有分析认为,当时极有可能是高盛拉三井住友银行入主三洋电机,因此,三家财团实际上是一致行动人关系。
从2006年至今,在全球,三洋开始对家电业务进行收缩。在日本先将手机业务卖给京瓷,在中国,发展最好的家电业务就是合肥三洋的洗衣机项目,今年三洋也将在日本的洗衣机产能转移到了中国。
三洋始终凭著“选择与集中”的方式发展业务,也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到选定的某个行业中,在收缩家电业务的同时,发力锂电池业务。
在今年年初的三洋董事会上,三洋所做的未来规划中,也在延续过去的产品路线,并没有见到大的改革。
有分析认为,选择在金融动荡之中出售,实际上并不是最佳时机,遭遇到倒闭机制,三洋没有回旋的馀地,由于金融机构风波,高盛需要套现。
据悉,三洋公司内部曾经有过两种声音,一种是由公司自己买入优先股,第二种是邀请能尊重经营自主权的第三方购入优先股。由于三洋本身资金不够充裕,自行买入优先股的方案事实上较难实现,第三方购入的方案较为可行。
目前,松下集团拥有一万亿日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为其收购三洋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保证。
为什么是松下?
饶有趣味的是,三洋与松下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家,三洋创始人井植岁男是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妻子的弟弟。而在松下幸之助创立松下电器时,井植岁男也是合夥创办人之一,后来其才另起炉灶在松下一座废弃不用的工厂建立了三洋。
尽管三洋在家电方面日渐式微,但是近几年正选择能源方面集中发力。三洋所欠缺的家电业务,正好为松下所擅长,而三洋手中极具潜力的电池业务,与松下发展环保产业的方向也吻合。
既要满足出售控股权套现的需求,也要满足三洋管理层需要保留三洋品牌并对原来的白色家电等产业尊重的需求,松下是非常好的选择。松下能够在继续保有三洋的半导体及白色家电等亏损部门的前提下对其实施收购。如果松下顺利拿下三大金融机构手中的优先股,收并三洋即可完成。
松下公司之所以选择在此时出手,是因为当前经济市场环境过于恶劣,全球电子业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明显冲击,松下公司必须通过并购活动来提供公司的盈利水平。今年10月,原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更名为Panasonic(中文名仍为:松下),并宣布集团2009年度总销售目标为10万亿日元。这单靠自身销售也难以实现,因此松下试图通过并购来达到这个目的。分析人士认为,仅靠企业单独的发展,松下想要实现已经公布的10万亿日元目标形势非常严峻。
根据2009年3月的业绩预期进行估算,松下和三洋的销售额总计将达11.22万亿日元,如果能够洽购成功三洋电机,对于松下来说,一方面可以获得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部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实现年底目标。
三洋电机公司11月5日发布的2008年度半年报显示,由于半导体及电子零件部门利润出现下滑,营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3%,为239亿日元。净利润为326亿日元,同比增长4.3%。由于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销售情况良好,公司的总销售额同比增长2.5%,达10066亿日元。
并购前景乐观
日兴花旗消费类电子产品分析师江泽厚太说:“我认为松下并购三洋是合乎逻辑的。主要合作点在于锂电池业务,三洋目前是全球最大锂电池厂商,松下也位居第四或第五位,两者合并后将成为该领域的绝对霸主,任何对手都不能与之相抗衡。”
三洋还是太阳能电池行业的领跑者,但该公司一直在寻找合作夥伴以帮助其进行资本投资,而松下尚未进入这一快速增长的领域。两家公司在白色家电和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是直接竞争对手,而在该领域三洋疲弱的业务将获得重组。
如果双方成功合并,松下公司的业务范围将从传统的电子消费品业延伸至新型汽车业。目前,松下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集团共同拥有一家汽车电池制造厂,而三洋公司则主要为福特汽车及本田汽车等巨头提供汽车电池产品,另外,该公司还与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公司有研发合作项目。
《中文导报》接到的新闻公报称,在能源事业领域,Panasonic与三洋电机计划通过技术互补,共同为二次电池市场的发展继续作出贡献,利用Panasonic的全球销售网络促进三洋电机的太阳能事业销售。在电子事业领域、生态事业领域,元器件、数码、商务、白电的所有领域内,也将在众多产品种类内尽可能地扩大商品阵容,相互利用销售网络,希望通过两社的技术合作削减制造成本和开发成本。
并且,在通过推进统一采购实现效率化的同时,还要将Panasonic培育出来的成本削减活动活用到三洋电机的事业中去,届时,将能够提升全部事业领域的收益性。还有,将三洋电机优秀的量产技术运用到Panasonic的事业中,并不局限于Panasonic三洋电机现行的做事方法,还要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行事方式、运营体制。
有分析认为,三洋和松下完美互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尽管三洋的一些业务对松下而言是全新的,但三洋将从松下的财务实力中获益;第二、松下现金充裕,而三洋由金融机构控股,这些金融机构希望在市场下挫时盈利;第三、三洋和松下总部均在日本大阪且距离非常近,企业文化冲突将易于管理。
对于将来“三洋”这个品牌还会沿用多久,虽然此前有消息透露,松下将尊重三洋的经营独立性。三洋的公司名称和品牌将保留,约10万名员工将继续留用。但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两公司社长对“是否保留三洋品牌”和“是否裁员”的问题,没有正面表态。
或掀起日本电器业并购风?
这一并购案在许多方面引人瞩目:不仅是日本少有的直接收购,而且是近期日本大型电器制造商之间的首例并购案。
东芝和NEC等对手将感到压力从而展开类似并购交易,但分析师认为,其他大规模交易将更难顺利进行。日兴花旗消费类电子产品分析师江泽厚太认为,类似三洋和松下合并这样大规模的交易在一段时间内将是惟一可能的案例。原因在于三洋独特的股东结构。2006年,三洋向三井住友银行、大和证券和高盛子公司发售了优先股,这些优先股转换为三洋大约70%的普通股。这意味著松下可以简单通过与这些股东达成协议而收购三洋。
但这对于其他大公司而言并不适用,因此行业整合可能意味著对小型公司进行并购以及巨头之间进行业务部门交换。容易成为并购对象的“小鱼”就是先锋电子,该公司亏损严重,并于去年向夏普出售了14%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