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经济体制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最近率11人组成的日本都市考察团访日,出席第一届日中产学官交流论坛。石小敏在论坛第三部分,代表中方发表基调讲演。石小敏重点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进步,同时也阐述了中国在未来十年可能面临的更高层次的挑战。无论是进步还是挑战,都使得“中国问题”令人加倍关注。
石小敏首先指出,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摸索选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1978年至今,中国逐步摸索并改进了自己的体制。这种进步和发展线索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集市化-小城镇-城市化。2、城市: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个省会城市-数以万计的开发区-加入WTO;3、价格:小商品-三类商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要素市场。除土地、信贷以外,价格作为基础手段,已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4、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引进大量新概念—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中国已形成了混合性经济体制,非国有企业占多数。
这四条线索逐步开放,循序发展,汇聚起来的改革成果也同时影响到科研教育、社会管理、政府管理体制和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中国选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艰苦探索,现在重新回到了世界文明的大道,回到了共同发展的方向。今后的中国,将继续把完善市场体制作为方向,并带动政治和社会的改革。孙中山先生在90年前提出三民主义。26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民生发生很大变化: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老者有其保,幼者有其教。20多年来,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开明政治家、知识分子、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是不会后退的,一百年不改变。
中国将沿着选定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但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以加入WTO和中共十六大为标志, 中国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遭遇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变革的总基调是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这构成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在1949年为10%左右,1958年达到15%,1978年为19%。26年来,中国城市化比率已经达到40%。尤其是最近六年提高了10%,比前20年快2倍。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迅猛的发展时期。
但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中国政府调查,已有1.4亿农民进入城市;社会学家调查,有1.8亿农民进入城市,未来20年内还将有2亿人进入城市。农民进入城市,其中大部分人不能加入最低水平的社保体系,城市每年流失收入有4-5千亿人民币。北京、上海已发展为人口超过1500万的超大型城市。中国刚进入汽车时代2、3年,但这些大城市已经非常痛苦地体会到了塞车之苦的城市病。
面对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体制存在着障碍。中国的铁路公司还是垄断的,城市化建设没有办法像日本一样围绕着线路和车站展开。中国的铁道改革方案已酝酿了五年,但现在仍不成熟。在经济上,中国对WTO的承诺快要到期了,但金融部门改革调整缓慢,非常不适应。政府出了很多钱,国有银行还是改革不力。土地问题是城市化的焦点。中国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政府征购后再转卖。最近十年,农民为城市化贡献了2万亿的差价,而此前30年,中国通过实行剪刀差,农民对工业的贡献不过6000亿人民币。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各地政府在去年一年征地1800万亩,如果每亩少补偿2万元,农民的损失就是3600亿。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等一系列关系。今后十年,中国改革的重心将转到政府自身,包括:改革公务员制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利、扩大地方自治空间、发展行业公会等等。
目前,中日急速加入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进程。中日两国的合作非常重要,中国也非常重视日本的发展成果和经验。未来10-20年,不管存在多少困难和误解,中日合作一定会开展起来。有人把中国古代文化精髓概括为“和”“合”两字,也就是:和而不同、平等竞争、合作共赢。小泉首相讲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是机遇,这表达了日本有识之士了解中国的共同认识。
石小敏首先指出,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摸索选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1978年至今,中国逐步摸索并改进了自己的体制。这种进步和发展线索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集市化-小城镇-城市化。2、城市: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30个省会城市-数以万计的开发区-加入WTO;3、价格:小商品-三类商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要素市场。除土地、信贷以外,价格作为基础手段,已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4、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引进大量新概念—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中国已形成了混合性经济体制,非国有企业占多数。
这四条线索逐步开放,循序发展,汇聚起来的改革成果也同时影响到科研教育、社会管理、政府管理体制和政治环境发生变化。中国选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艰苦探索,现在重新回到了世界文明的大道,回到了共同发展的方向。今后的中国,将继续把完善市场体制作为方向,并带动政治和社会的改革。孙中山先生在90年前提出三民主义。26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民生发生很大变化: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老者有其保,幼者有其教。20多年来,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开明政治家、知识分子、企业家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是不会后退的,一百年不改变。
中国将沿着选定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但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以加入WTO和中共十六大为标志, 中国将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遭遇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变革的总基调是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这构成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在1949年为10%左右,1958年达到15%,1978年为19%。26年来,中国城市化比率已经达到40%。尤其是最近六年提高了10%,比前20年快2倍。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迅猛的发展时期。
但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中国政府调查,已有1.4亿农民进入城市;社会学家调查,有1.8亿农民进入城市,未来20年内还将有2亿人进入城市。农民进入城市,其中大部分人不能加入最低水平的社保体系,城市每年流失收入有4-5千亿人民币。北京、上海已发展为人口超过1500万的超大型城市。中国刚进入汽车时代2、3年,但这些大城市已经非常痛苦地体会到了塞车之苦的城市病。
面对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体制存在着障碍。中国的铁路公司还是垄断的,城市化建设没有办法像日本一样围绕着线路和车站展开。中国的铁道改革方案已酝酿了五年,但现在仍不成熟。在经济上,中国对WTO的承诺快要到期了,但金融部门改革调整缓慢,非常不适应。政府出了很多钱,国有银行还是改革不力。土地问题是城市化的焦点。中国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政府征购后再转卖。最近十年,农民为城市化贡献了2万亿的差价,而此前30年,中国通过实行剪刀差,农民对工业的贡献不过6000亿人民币。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各地政府在去年一年征地1800万亩,如果每亩少补偿2万元,农民的损失就是3600亿。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农民、中央与地方等一系列关系。今后十年,中国改革的重心将转到政府自身,包括:改革公务员制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利、扩大地方自治空间、发展行业公会等等。
目前,中日急速加入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进程。中日两国的合作非常重要,中国也非常重视日本的发展成果和经验。未来10-20年,不管存在多少困难和误解,中日合作一定会开展起来。有人把中国古代文化精髓概括为“和”“合”两字,也就是:和而不同、平等竞争、合作共赢。小泉首相讲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是机遇,这表达了日本有识之士了解中国的共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