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邓明玲
九月二十七日夜晚,我和日本女孩静子在东京艺术剧院观看了北京京剧院的精彩演出,
北京京剧院排出很强的演员阵容,带来三个折子戏:武戏《火烧余洪》,文戏《秋江》,最后是《西游记.无底洞》压台。
开场的鼓乐声一起,剧场气氛就挑起来了。对我来说,更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大幕升起,几乎没有布景,我喜欢这样,没有花里胡哨的舞美,简单,纯粹靠演技。
《火烧余洪》这出戏演员的唱做念打都令人叫绝,武旦丁桂玲和花脸于帅的嗓音亮而圆润。武旦一身耀眼的红色,花脸一身灿烂的金色,浑身刺绣,加上绚丽的头饰,背上的“靠旗”和“翎子”,身边的静子被两人的服装惊得瞪大了眼。这出戏的高潮是最后火烧竹林后的武打,看得人眼花缭乱。
剧场的字幕也打得好,不仅唱词连对白都清楚地打在舞台两侧的屏幕上。我问静子能看懂吗,她直点头还告诉我《火烧余洪》的刘金定是宋王的部下名叫高德怀的儿媳妇……——嘿,不得了,不得不佩服这些日本人,是细细研究了剧本后才来观剧的。
接著是《秋江》,是文戏代表剧。小尼姑由侯美,老艄公由国家一级演员梅庆羊扮演。侯美扮相甜美,把小尼姑演得妩媚动人。老艄公更绝,一出场那慈眉善目笑眯眯的形象就令人好感。演好这出戏不容易,整个舞台除了一根细细的船橹以外空无一物,却徒手生动表演了老艄公摇船,靠岸,系缆绳,搭跳板,以及小尼姑过跳板时的心悸害怕等神态。
加上剧情的轻松,对白的诙谐,比方:
小尼姑:我19岁,你79,打不得同庚。
老艄公:我把60岁花甲丢进秋江河,拿19岁与你打个同庚。
好些个类似的逗趣场面让台上台下一起笑。
《秋江》这出戏真是演得细腻,人情味十足,很配日本人的胃口。
后半场迎来了高潮《西游记.无底洞》,观众纷纷交头接耳的表情显得兴奋。
玉鼠精由“刀马旦”张淑景,猫神由“武丑”李丹这些名角扮演,配角也个个不含糊。身边的静子欣赏一位“鼠精”的表演,凑著舞台的灯光查对说明书的演员照片,问我,那“鼠精”的演员是这个叫王雪桦的吧?我佩服静子,做任何事都极投入,极认真,包括看戏。
孙悟空的机灵和猪八戒的憨,他俩的一招一式,一字一腔,连一些含蓄的对白,似乎日本观众都能理解,例如:
悟空:你真是个无用的东西。
八戒:谁说我有用了。
引起观众席里一阵笑声。
高潮场面是戏的终场,玉帝派猫神率天兵天将与玉鼠精及众妖们的武打,刀马旦张淑景一人对四人,手脚腰背并用,把四面频频飞来的兵器反弹回去,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边上的静子及时向我解释:这工夫叫“打出手”。
在猫神擒妖后,一声令下:押上灵霄!——演出在观众持续热烈的掌声中闭幕。
观众知道,把孙大圣演得既调皮又可爱的是个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的日本小夥子——石山雄太。剧终,让观众期待已久的石山再次登台用日文致辞,在掌声里又一次介绍《西游记》剧组全体演员,并和扮演玉鼠精的张淑景一起接受献花。
这真是一台令人难忘,精彩而别致的演出。
石山不是票友,而是在北京戏曲学院附中和大学留学过八年,专攻“武丑”的科班出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京剧院。
“美猴王”石山为了让更多的日本青少年理解京剧,他带著油彩和道具走访学校,介绍京剧的历史以及表演方式,然后当场演示“勾脸”,化妆,戴头饰,穿服装,最后舞起金箍棒来一段小戏儿,让在场的学生看得目瞪口呆,于是呼朋唤友,订票。接著眼巴巴地望著挂历算日子,等著上剧场饱眼福的那天到来。
这位“美猴王”痴迷中国文化,操一口不带口音的“京片子”。记者访谈时,石山一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让听者误以为是个北京小夥儿在谈自己学戏,口里时不时蹦出一些“词儿”,例如:(说自己在戏校时练功的辛苦)业馀时间尽想歇著,见床就想躺,见饭就想吃。(说戏校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帮助)为我抽开时间,开个小灶儿。(谈专业知识)东西得多,肚囊儿要宽绰。
讲这么一口漂亮中文,口音标准,用词准确,简直不可思议。究竟是怎么学的呢?让人疑心他没准儿把中文替代了自家的母语,日本话忘得差不多了吧。总之,石山可称之为真正融入了中国文化。用石山自己的话说:学一个东西,必须得有一个感情上的牵连,才能学得快,学得好——“美猴王”说的是心里话。
散场后,静子在大厅里写著热情洋溢的留言,她盛赞北京京剧院的精湛表演,给石山的话是:感谢你。期待每年都能看到您的演出。平时,希望不要过分辛苦。拜托了。□□典型的日本式祝福。